Workflow
区域协同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共扬中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举行 锚定目标创新实干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Zhen Jiang Ri Bao· 2025-07-05 01:47
6月30日,中国共产党扬中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 半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担使命、创新实干强作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努力为镇 江和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指出,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五个岛城"建设是兼顾当前与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 科学路径,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一路同心走到底,时刻保持进取的心态,推动扬中高 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全会指出,要在坚决落实挑大梁"四个着力点"的基础上,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全力以赴稳定经济 增长,坚定不移深化项目攻坚,深入推进生态保护提升,着力放大城乡融合优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 全,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 全会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化整治形 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打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抓实基层党建重点 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唐倩 记者 童本宽) 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奋勇前进,要牢牢把握"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 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大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在推 ...
增强内生动力 挺立中部“脊梁”
Jing Ji Ri Bao· 2025-07-03 22:08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 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中部六省发展呈现分化格局。湖北、安徽经济增速领跑并保持向好态势,2022年至2024年,两 省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5%、4.96%,快于全国0.75个、0.46个百分点,2024年增速并列全国 第三。河南、湖南总体平稳但压力加大,2024年两省GDP总量分别为6.36万亿元、5.32万亿元,居中部 省份首位和第三位,但与四川等省相比,增速相对偏慢。江西、山西下行压力较大且内生动力偏弱,山 西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为3.87%,2024年名义GDP负增长;江西经济规模总体偏小,近三年经济运行 波动较大。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开放能级存在差异。 创新能力方面,湖北、安徽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新而生。安徽是中部地区唯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相较之下,山西、江西短板制约明显,缺少高层次 ...
谱写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篇章
Jing Ji Ri Bao· 2025-07-03 22: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等中部六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 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发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延续并强化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同 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为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在巩固提 升"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突出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在高端 制造领域发展国家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城市 群发展;巩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地位,保障粮食产能,加快农业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区,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绿水青山;建设全方位开 ...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协同 朝阳区技术经理人联盟成立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7-03 15:48
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舒毕磊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朝阳区深入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 略,与高校共建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北京理工大学朝阳科技园,以奥运村街道为核心区域打造朝阳 北部科技创新发展带,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加大耐心资本供给、 补齐创新空间短板、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 系。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姚为克指出,技术转移转化本质上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 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过程。打造高水平技转人才生态应在引育国际化技转人才队伍、 拓展全球技术转化通道、强化专业服务支撑等方面深化探索。 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区科信局)、 奥运村街道承办,朝阳北部科创带运营中心、北京氪星创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协 办。来自政府部门、全球智库、科研院所、创新企业、投资机构的200余位代表参会。 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技转人才生态与区域产业创新协同"专题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 行。论坛中,朝阳区技术经理人联盟正式启动。 据介绍 ...
护一江清水 做绿色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Ren Min Ri Bao· 2025-07-03 00:32
图①:四川天府新区采用无人机进行执法巡查,重点巡查违法钓鱼、捕鱼 和破坏水生态行为。 曾长寿摄 图②:四川成都相关执法人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战大练兵活动。 共护绿水青山 站在四川泸州合江县赤水河入江口望去,只见江上碧波涌起,两岸郁郁葱葱。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最终在四川注入长江。"长期以来,跨流域保护治理一直是江河保护的 难点。有些河流跨多个地域,流域各个地方各自管理,有时会'管住了下游,管不了上游''上游的污染物 漂到了下游'。"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陈海嵩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区域协同立法、协作保护成了金钥匙。 冯 浩摄 图③:长江支流渠江流经位于四川广安的肖溪古镇,两岸风光宜人。 邱海鹰摄(人民视觉) 四川宜宾,岷江和金沙江汇流,自此而东,长江始称"长江"。站在江边极目远眺,只见波光粼粼,两岸 树木葱茏。一片山光水色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标语格外醒目。 这样的美景,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日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主题的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在四川举行。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境内 ...
保利光合“上板桥”通桥仪式举行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01 10:55
6月29日,闵行区保利光合"上板桥"通桥仪式举行。本次活动由保利发展控股主办,漕河泾颛桥科技绿洲、保利光合TOD项目与网易新闻共同 协办。活动现场,保利发展、保利光合项目、吴泾镇、颛桥镇及中建五局的高层共同出席了通桥仪式。 通桥仪式结束后,保利光合第二届绿洲音乐节拉开帷幕,与会的嘉宾、市民朋友现场感受音乐带来的欢乐氛围。 依托20万方滨水绿洲与3万方体育公园的天然舞台,以"自然×音乐×社交"为内核,吸引保利业主、科创青年、潮流群体与广大市民朋友,共赴 这场城市夏夜音乐盛宴。 作为联合协办方之一的漕河泾颛桥科技绿洲项目,是闵行区与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战略共建的产城融合项目。项目重点发 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标杆的生态产业集聚圈。 上板桥作为光合社区的跨河关键节点,西起都庄路、东至莲花南路,实施长度约548米,设计时速20公里。上板桥的贯通,标志着保利光合上 城与跃城两大品质社区紧密连接,实现资源共享、生活共融,让跃城业主可跨桥直达地铁站。 这座桥梁不仅是城市交通脉络的延伸,更是区域协同发展、民生福祉提升的重要里程碑。它承载着城市向南发展的雄心, ...
深圳—郑州—中卫航线启航 架起东西部经济文旅新桥梁
此次航线开通,不仅是一次交通线路的延伸,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深圳—郑州—中卫航班每 周二、四、六定时执飞,为中卫及周边地区居民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原地区打开了便捷的空中通道。 以往前往深圳、郑州,旅客需辗转多地,耗时较长,如今搭乘此航线,可大幅缩短出行时间。同时,这 条航线也为深圳、郑州的游客探访西北特色旅游创造了绝佳条件,中卫独特的沙漠风光、黄河文化等旅 游资源,将通过这条航线被更多人知晓。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雷昌辉 报道:6月28日,一架载着176名旅客的东海航空 DZ6247航班,从深圳、郑州跨越千里,平稳降落至宁夏中卫机场。最高礼遇"水门"相迎,为首航班 机"接风洗尘"——深圳—郑州—中卫航线正式开通,一条联通东南沿海与西北腹地的"空中走廊"就此实 现。 (雷昌辉 / 摄)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优势显著;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 心枢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网络发达;中卫则依托自身优势,在大数据存储、云计算等产业领域蓬勃 发展。新航线的开通,将有力推动三地间的经济协作。未来,三地有望在数字经济、产业互补等方面展 开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 ...
枢纽经济走弱,“京九第一镇”如何打赢经济翻身仗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7-01 04:26
Core Viewpoint - Dongguan Changping, once known as the "First Town of Jingjiu," is facing challenges in reclaiming its economic prominence amidst rising competition and aging infrastructure. The town is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railway stations into high-speed train (动车) starting points to revitalize its economy and enhance its transportation hub status [1][2][3]. Group 1: Current Economic Status - Changping has seen a decline in its economic ranking from first to seventh in Donggua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with surrounding towns like Songshan Lake and Chang'an entering the 100 billion GDP club [1][2]. - The town's reliance on its two major railway stations (Dongguan East Station and Changping Station) is being challenged by the improved rail networks of neighboring towns, which have weakened Changping's logistical advantages [2][4]. Group 2: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lans - Changping Station and Dongguan East Station are proposed to be upgraded to high-speed train starting stations, which could significantly impact local economic activity and attract more visitors [2][3]. - The current facilities at Changping Station are outdated and do not meet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needs, necessitating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s [3][11]. Group 3: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hallenges - Historically, Changping's economy thrived due to its railway advantages, but the rise of highways and logistics diversification has diminished its railway significance [4][5]. - The decline in passenger traffic at both railway stations is evident, with significant drops in traveler numbers from 2019 to 2023, indicating a pressing need for revitalization efforts [7][8]. Group 4: Future Prospects and Recommendations - Experts suggest that transforming the railway stations into high-speed train hubs could enhance Changping's connectivity with major cities like Shenzhen and Guangzhou, fostering economic growth and attracting high-tech industries [12][14].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D "Hong Kong City" project is seen as crucial for integrating Changping into the Greater Bay Area's economic framework, although progress has been slow [9][10].
投资3亿元!六安市、上海市松江区合作项目正式投产
Sou Hu Cai Jing· 2025-06-27 00:58
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将建设2条生产线及研发生产基地,用于为显示领域客户设计并制造mLED芯片 和微显示模组。一期租赁金安银峰智能产业园16#厂房,产线投产后可实现年产R系列量子点mLED芯片 15000kk,可用于制备商用显示屏约2万平方米,快速响应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产品将广泛应用 在各场景中的直显大屏领域、Micro-LED微显示屏等领域,给消费者带来更清晰的显示色彩体验和全彩 的AR显示效果。 项目的正式投产,不仅赋能老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助力构建更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更对六安市、 松江区两地深化对口合作、加强产业协作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沪皖协作,山海情深。三年来,从"对口帮扶"到"利益共享",松江金安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新路。2024 年11月,松江区政府与六安市政府正式签订《六松现代产业园利益共享机制协议》;2025年2月,安徽 省与上海市统计、发改部门联合出台《六松现代产业园统计数据分算使用办法(试行)》。根据机制约 定,由松江区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推荐落地六松现代产业园的企业,其产生的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等财税收入地方留存部分,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 ...
太湖水之变磨砺三十年,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
浩渺太湖,碧波万顷。30年攻坚、30年谋变。 太湖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用了30年。从"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启动到蓝藻围 城,再到如今破圈成为国际大型湖泊营养化治理的标杆,太湖治理之路从来不是坦途。 浅与深:浅水型湖泊自净能力弱,污染成因复杂,需系统性深度治理 1.9米是太湖的平均水深。相较于鄱阳湖、洞庭湖等其他大型湖泊,太湖属于浅水型湖泊,最深处不足4 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与太湖已经打了半辈子交道。"就像水缸比较深,上下 两层水交换会受阻,沉到湖底的污染物很难再翻上来。反之,盆浅,一经搅动,底层的污染物就翻上来 了,环境容量小,污染物浓度高,自净能力也弱。" 太湖难治,难在水浅。因为水浅,阳光可射到湖底,给蓝藻提供了生长环境。"冬天太湖的温度基本在 5℃—7℃,蓝藻停止分裂细胞和增殖的下限温度在5℃—6℃,正好处于临界值。有时候暖冬也对蓝藻造 成影响。春天,生物量累积,呈指数型增长,最后在夏天暴发。"秦伯强告诉记者。 太湖难治,难在产业。依托水资源优势,结合城市集中、劳动力密集等特点,给太湖流域周边纺织、印 染、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提供了有利条件。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