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

Search documents
证券时报:LPR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择机降准降息预期持续升温
news flash· 2025-04-21 22:54
考虑到二季度经济运行可能受到外部冲击影响,市场对于央行在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的预期持续升 温。随着财政部明确将于4月24日启动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5000亿元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 发行工作,释放在二季度保持较强支出力度的信号后,市场专家认为未来降准或早于降息落地。 ...
LPR连续6个月“原地踏步”,分析师:二季度降准降息预期增强
news flash· 2025-04-21 17:05
截至目前(4月21日),LPR已经连续6个月"原地踏步"。展望后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 计,综合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国内房地产市场和物价走势,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时机或已成熟。 短期政策利率可能调降30个基点,降幅与去年全年相当,进而带动LPR报价下行,引导企业和居民贷款 利率下调,较大幅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是当前促消费、扩投资,大力提振内需,对冲潜在外需 放缓,切实增强宏观经济韧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证券日报) ...
新一期LPR公布,为何“维持不变”?
凤凰网财经· 2025-04-21 14: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 2025年4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 3.6%,均较上期维持不变。 这是LPR连续六个月"按兵不动"。 图片来源:中国货币网 业内普遍认为,本月LPR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一方面,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作为LPR报价的定价基础,其稳定很大程度上预示LPR会 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银行净息差仍处在低位,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从经济基本面看,经济保持向好态势,LPR下行迫切性不强。 "年初以来LPR持续保持不变,根本上是因为一季度经济走势偏强,LPR下行的迫切性 不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从利率角度看,当前无论是企业贷款利率还是个人贷款利率都处于低位。 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 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 往后看,LPR仍有下行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内部政策效果处于观察期等情况下,央行货币调控" ...
LPR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
证券时报· 2025-04-21 04:24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其中,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两个品种报价继续保持不变。目前,LPR已连续6个 月"按兵不动"。 LPR是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作为LPR定价基础的央行政策利率未做调整,LPR也缺乏调整动 力。从经济基本面看,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且当前社会融资成本已处于历史低位,短期内 降低政策利率、引导LPR下降的紧迫性不强。受外部环境扰动,近期人民币汇率承压,美联储放缓降息节 奏也导致中美利差压力增大,进一步制约降息。 LPR报价加点由报价行共同决定。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整体偏低,报价行缺乏调整LPR加点的意愿。 4月以来,多家银行已密集下调存款利率,缓解银行负债端成本。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转型任务仍然较为繁重。随着财政部公布两类特别国债发行安 排,释放在二季度保持较强支出力度的信号,市场专家普遍认为二季度将是货币政策施策窗口期。 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 展"。东方金诚首席宏 ...
如何解读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重阳问答
重阳投资· 2025-04-18 08:00
价格仍然疲软,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一季度GDP平减指数-0.8%,仍在负值区间,3月份消费者物价指 数(CPI)同比-0.1%,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2.5%,价格仍然疲软,反映国内需求仍需提振。一季 度产能利用率74.1%,仍在季节性偏低位运行,供需缺口仍待弥合。3月规模以上发电量同比仅1.8%,显 著低于工业增速,反映地产及高耗能行业弹性仍然不足。除此之外,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18.1%,施工面 积持续收缩,房企资金到位同比-3.9%,投资端"磨底"状态未改。 Q: 请问重阳投资, 如何解读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 ? A: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2025年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4%,超 市场预期,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 经济超预期回升,政策和出口韧性形成支撑。 一季度经济数据超市场预期,主要受工业、基建投资和消 费拉动。3月份工业增加值上升至7.7%,新能源汽车、金属切削机床和太阳能电池等新动能产量同比均超 15%,或主要受到一季度海外客户抢出口影响,这与3月出口交货值7.7%的高增速两相印证。3月广义基建 投资增速同比上升至12.6%,财政资金逐步落地,基建 ...
再议当前债市与2020年上半年的不同:为何短期牛陡逻辑不顺
ZHESHANG SECURITIES· 2025-04-16 12:49
证券研究报告 | 债券市场专题研究 | 债券研究 债券市场专题研究 报告日期:2025 年 04 月 16 日 为何短期牛陡逻辑不顺 ——再议当前债市与 2020 年上半年的不同 核心观点 短期债市牛陡逻辑不顺,预计短期震荡,中期宽货币政策主线不变,等待双降落地后, 曲线牛陡打开长债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 ❑ 央行的克制宽松或是导致上周五以来曲线没有走出牛陡的原因之一 央行态度偏克制以及双降预期的兑现节奏可能偏慢的背景下,资金面走出 2020 年 上半年的大幅宽松的概率较低,"均衡偏松"的运行状态概率更大,限制了短债利 率大幅下行的空间。当前期限利差处于低位,曲线平坦,长债及超长债利率的下 行空间也受到限制。 ❑ 当前债市与 2020 年上半年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点 1:在汇率压力下,央行态度偏克制,双降预期的兑现节奏可能偏慢。 结合《金融时报》上周末发文援引专家观点时,提出的"择机降准降息"三个条 件。我们认为,宽货币主线不变,短期内货币政策可能更偏向配合财政发债,在 一季度信贷扩张、实体需求不弱的数据表现下,双降预期的兑现节奏可能偏慢。 不同点 2: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实力有所提 ...
债市日报:4月16日
Xin Hua Cai Jing· 2025-04-16 08:25
新华财经北京4月16日电(王菁)债市周三(4月16日)偏强整理,日内特别国债发行安排短暂扰动市 场,部分投机机构止盈离场,午后逐渐趋稳,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多数延续回落,整体幅度在1BP以内; 公开市场单日净回笼144亿元,资金利率转为上行。 机构认为,二季度外需或是基本面的拖累项,降准可期、降息仍需要时间,而对冲政策力度相机抉择, 债市机会仍大于风险,但下行空间有限。 【行情跟踪】 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13%报120.040,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5%报109.135,5年 期主力合约涨0.10%报106.39,2年期主力合约涨0.02%报102.562。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下行,截至发稿,10年期国开债"25国开05"收益率下行1.25BP报 1.6925%,10年期国债"25附息国债04"收益率下行2BPs报1.635%,30年期国债"24特别国债06"收益率下 行0.25BP报1.8525%。 中证转债指数收盘下跌0.55%,报417.68点,成交金额492.25亿元。京源转债、欧通转债、震裕转债、 天路转债、奥飞转债跌幅居前,分别跌7.59%、6.96%、5.66%、4 ...
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一财经· 2025-04-15 01:06
2025.04. 15 本文字数:1564,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导读 :下一步,还要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继续努力。 作者 | 一财评论员 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一个重要方面是持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当前,贷款利率总体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数据表明,3月金融机构对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 权平均利率约3.30%,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这是近年来连续多次降准降息累积效应的具体显 现。 当然,在降准降息促进融资成本下降方面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在 多次会议上提到择机降准降息,上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也强调,要根据国内 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新华社13日在关于一季度主要金融数据的报道中说:贷款利率关系着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影响着个 人的贷款负担。一季度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助力企业和居民"轻装上阵"。 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主要金融数据。今年以来,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机构深挖支持实 体经济的潜力,带动信贷加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所上行。 从具体数据看,今年一季度,银行金融机构 ...
降准降息落地前,利率下行方向或未变
Xinda Securities· 2025-04-14 14:52
降准降息落地前,利率下行方向或未变 [Table_ReportTime] 2025 年 4 月 14 日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http://www.cindasc.com1 债券研究 [T专题able_ReportType] 报告 [Table_A 李一爽 uthor 固定收益 ] 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500520050002 联系电话:+8618817583889 邮 箱:liyishuang@cindasc.com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CINDASECURITIESCO.,LTD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 127 号金 隅大厦 B 座 邮编:100031 3降准降息落地前,利率下行方向或未变 [Table_ReportDate] 2025 年 4 月 14 日 请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及信息披露 http://www.cindasc.com2 [➢Table_Summary] 上周债券市场延续强势,短端信用利差压缩,二永债利差略有回升。在美 国关税措施落地后,宽货币预期升温叠加避险情绪影响,推动 10 年期国债 收益率在周一降至 1.63%,创下今年 2 月中旬以来的新低,此后中美关 ...
3月金融数据亮眼:企业居民需求齐回暖,信贷社融超预期攀升
Hua Xia Shi Bao· 2025-04-14 10:05
Core Viewpoint - The financial data for March indicates a positive trend in both corporate and household demand, supporting a stable economic start for the year [2][3]. Group 1: Financial Data Overview - As of the end of March, the broad money supply (M2) reached 326.06 trillion yuan, growing by 7% year-on-year, while the narrow money supply (M1) was 113.49 trillion yuan, up by 1.6% [2]. - The total social financing stock was 422.96 trillion yuan at the end of March, reflecting an 8.4% year-on-year increase [2]. - In the first quarter, new RMB loans increased by 9.78 trillion yuan, with total social financing incrementing to 15.18 trillion yuan, which is 2.37 trillion yuan more tha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2]. Group 2: Corporate and Household Loan Trends - In March, RMB loans increased by 3.64 trillion yuan, exceeding expectations with a growth rate of 7.4% [3]. - Corporate loans rose by 2.84 trillion yuan, with short-term loans and medium-to-long-term loans increasing by 1.44 trillion yuan and 1.58 trillion yuan, respectively [4]. - Household loans increased by 985.3 billion yuan, with both short-term and medium-to-long-term loans showing positive performance [4]. Group 3: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Outlook - The M2 growth rate remained stable at 7%, supported by increased lending and government bond issuance [5][6]. - The total social financing in March was 5.89 trillion yuan, with a year-on-year increase of 1.06 trillion yuan, indicating a recovery in financing demand [6]. - Looking ahead, there is potential for a reduction in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interest rates in response to external economic pressures, with expectations for continued support for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