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
icon
Search documents
沪指重返3500点,红利还能买吗?
Sou Hu Cai Jing· 2025-07-09 05:32
午盘三大指数延续上攻,沪指强势收复3500点。新阶段红利还有必要买吗?分三种情况: 1.沪指站稳3500点后续继续上攻,量能充足的情况下科技主线可能回归。但从今天的盘面来看,红利"领头羊"银行股再创历史新高,四大行全面走强,可见 红利风格的强势很难就此告一段落。 2.上攻失败以跳水告终,那么红利作为防御避险的首选依然值得重仓。 例如跟踪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的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年内已经41次刷新历史新高,最新10个交易日更是吸引资金净流入超2.1亿元。今年以 来ETF份额持续增长并一路刷新历史纪录,目前已经激增近200%,备受资金热捧。 数据来源:Wind,2025.1.1-7.8 3.轮动结构市延续,不用说了,继续做红利,而且还要做强势红利品种。 什么是强势红利品种?可以对比一下A股和港股几个主要红利指数的年内涨幅: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地红利指数中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年内表现最佳,区间涨幅高达21.17%,位列第一。该指数最新股息率高达6.4%,即便扣除红 利税,也仍然高于A股红利指数、银行存款利率和10年期国债。 因此资金对这个指数的关注度也很高。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恒生港股通高 ...
“红利三杰”中证红利ETF(515080)、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及中证红利质量ETF(159209)携手大涨
Ge Long Hui· 2025-05-20 09:28
中证红利指数覆盖A股100只高股息、分红稳定的优质标的,股息率长期稳定在5%以上,显著高于十年 期国债收益率,在低利率环境下配置吸引力凸显;指数调仓后成分股市值结构优化,剔除低股息个股, 进一步抬升整体股息率,险资增持与资金净流入强化其抗跌性,成为中长期资金的核心配置工具。 中证红利质量指数通过"红利+质量"双因子策略,筛选分红稳定且盈利质量高的50只成分股,兼顾高股 息防御属性与ROE稳定性,长期收益显著优于主流宽基指数,在政策倡导分红和盈利质量提升的背景 下,其"避险+成长"的双重特性适配经济周期波动。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聚焦港股高股息资产,成分股需连续分红且波动率较低,叠加低估值优势 (股息率超8%),受益于央企市值管理政策,进一步强化分红持续性,在港股低估值与海外流动性扰 动下防御属性突出。 5月20日,两市高歌猛进,红利资产同步走强。截至14时23分,"红利三杰"中证红利ETF(515080)、港股 红利低波ETF(520550)及中证红利质量ETF(159209)分别涨0.46%、0.64%及0.90%。 分析指出,在当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三大红利类指数各具配置优势: 三者分别以质量深 ...
港股红利资产成资金“避风港”
□本报记者 王鹤静 在险资加速入市的背景下,华泰柏瑞基金表示,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对于"收息"策略的偏爱有望进一步加 强,高股息属性突出的港股红利资产或是险资未来持续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的重点方向之一。同时,中长 期资金的偏好也有助于支撑红利资产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险资机构频频举牌港股高股息品种。在险资加速入市的背景下,业内机构预计,高 股息属性突出的港股市场红利资产或是险资未来持续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的重点方向之一。中期来看,公 募改革或进一步增加国内资金配置港股的需求,估值相对较低且受政策支持的港股科技和消费板块具有 吸引力;高股息的红利资产仍可作为底仓配置,可以沿着一季报业绩稳定的方向寻找投资线索。 港股红利主题基金显著吸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南向资金近3个月通过港股通净流入金融业、能源业、公用事业、地产 建筑业等高股息板块合计超1300亿港元。 ETF方面,境内的港股红利(包括高股息)主题基金凭借持续稳健的收益表现,形成了明显的吸金效 应。截至5月16日,境内港股红利主题ETF的总规模由年初的不到300亿元迅速增至420亿元以上,净流 入资金约百亿元。 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今年以来 ...
年内新成立基金发行总规模超3400亿元 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占比近一半
Shen Zhen Shang Bao· 2025-05-06 16:50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公募机构普遍看好权益市场后续的机会。展望二季度,博时基金指出,伴随美国降息预期抬升、衰退预 期升温,投资者可关注外资回流的可能。结构方面,二季度防守为先,等待风险收敛。A股配置上,建 议采取"红利+科技成长"的哑铃型配置。 投资主线上,博时基金表示二季度看好震荡颠簸期红利防守、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受益内需政策板块这 三大主线。二季度初始,市场进入震荡颠簸期,采取红利防守策略,可关注公用事业、银行等行业。新 兴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可重点关注AI应用端的创新进展,关注人形机器人等投资机会。外部冲击下则 可关注受益内需政策的相关方向,关注政策刺激下顺周期、大消费的投资机会。 据同花顺数据,按基金成立日统计,今年以来共有427只新基金成立,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只,合计发 行规模为3424.64亿元。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占比近一半。具体来看,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有255只,同比 增加70%;合计发行规模为1387.73亿元,占同期基金发行总规模的比例为40.52%,同比增长206.43%。 年内新成立的FOF有20只,发行规模为230.31亿元,同比大增456.44%,占比近7%;新成立7只QDII, 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