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Zhong Guo Huan Jing Bao
icon
Search documents
从“修复工程”到“生态画卷”,艺术设计如何让生态修复华丽变身?
平原地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和人类活动区域,其生态修复不仅关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承载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审美价值作为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维度,在平原生态修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艺术设计的融入,能够使修复后的平原大地既具备生态活力,又充满人文温度,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注重水位调控的景观化处理。平原地区水系常面临水位季节性波动的问题,可以通过弹性空间的营造, 将这种自然规律转化为独特的景观体验。例如,在湿地修复中,设计可变水位的浅滩区域,丰水期成为 水域景观,枯水期则露出滩涂,形成季节性的湿地花海或科普步道。在湖泊周边设置分级观景平台,随 水位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观视角,让人们感受自然节律的美感。 描绘生产、生态与景观并重的田园画卷 平原地区农田的生态修复应兼顾生产功能、生态效益和审美价值,构建"生产—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 可持续农业系统。 注重农田格局的美学重构。在耕地修复中,根据作物的色彩、高度差异进行搭配种植,如春季的油菜花 与小麦形成黄绿相间的图案,秋季的水稻与大豆构成深浅交错的色块,形成"大地景观"。沟塘周边种植 芦苇、茭白等水生植物,塘中投放观赏鱼类和水生花卉,既发挥净化水质、拦截 ...
从“人工采样”到“天地一体”,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50年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今年是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现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50周年。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陕西 已建成覆盖全省20.56万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 撑。 50年来,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初创期(1975年—1978年),第一代环境监测人 在艰苦条件下奠定基础;成长期(1979年—2012年),建立起覆盖省—市—县的三级监测体系,监测领 域从关注单一介质、单一污染物,拓展到多要素、复合污染协同监测;跃升期(2012年至今),自动监 测网络基本覆盖,监测数据成为环境管理的"信息中枢"。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1975年4月,筹建中的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就建立了党组织。如今,全省 116家监测站的党组织在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关中大 气污染治理等重大战役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起强大合力。 创新开展党建活动。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以延安精神、照金精神为精神旗帜,激励生态环境监测人 员砥砺前行。创新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在秦岭违建警示教育基地上专题党课。推动"生态绿"与"党建 红"深度融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急 ...
如何深化排污权交易、推动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深化排污权交易。《意见》指出到2027年,排污权交易制度建 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更加活跃、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健全,推动资源环境要素畅通流动、高效 配置,对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等相关目标的支撑作用有效增强。 深化排污权交易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升生态环境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形成政府、企业、金融 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元共治格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 平保护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印发,为持续深化排污权交易提供了重大契机,也为各省级行政区因地 制宜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整体布局,为运用经济手段助力污染减 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标准及交易基准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预期,为企业树立入市交易信心。以省级行政 区域为单位推进建立省域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将对当地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 ...
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针对山区 生态资源碎片化难题,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打造"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 带,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破解碎片化困局,"小山变大山"规模经营释放多重效应 20世纪80年代,宁国市实施林业生产责任制,将山核桃山场划分到户,形成"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现 象。山核桃产业因碎片化经营,长期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资源碎片化,单个农户的山场分割为多块,有 的甚至超过20块,其中最小的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二是管理粗放化,新技术推广难、机械化率低,林 农年均投入高,但难以实现增产;三是效益分散化,经营主体规模小而散,产品多以初级原料形式出 售,产业链条短,品牌溢价低,农民增收受限。 串联零散山水,"皖南川藏线"一条路激活风景链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宁国段沿线散落着青龙湾水库、储家滩湿地、落羽 杉湿地、板桥原始森林等生态资源,独具皖南山水特色。过去,这些景点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难以 形成规模效应,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宁国市大力推动交旅融合发展,以道路为纽带,整合沿 ...
亲水戏水别忘防范安全风险
"疏" 的关键在于提供安全规范的亲水空间。当前,公共游泳空间供不应求,成为 "野泳" 现象频发的主 要原因之一。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安全规范的户外浅水戏水区域,配置防滑地面、防护围 栏等有效的安全设施,并安排专业救援人员做好应急准备。可以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场地的运营管理,提 高场地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让民众在安全的环境中亲水戏水。 但一味依赖 "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众的亲水需求是天性使然,夏日的滨水空间本就该是消暑 纳凉的乐园,为避免安全风险而禁止亲水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疏" 的工作必须同步跟进,在保障 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亲水戏水的合理需求。 盛夏时节,亲水嬉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消解暑热常见的选择。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地水清 岸绿的河湖湿地滨水空间成了热门打卡地,戏水、捞鱼、游泳等活动勾勒出夏日里的活力图景。然而, 这份清凉惬意的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乡间广阔水域的淤泥水草,汛期多变的水位水流, 加之防护救援资源配置不到位,都有可能破坏亲水戏水的欢乐氛围。 "堵" 是筑牢安全防线的紧急举措。面对暑期溺水风险多发的态势,多地纷纷行动起来。镇街干部、村 组人员、教师 ...
“接诉即办”,在快办与办好之间寻求最优解
真正的"办好",需要从"有一办一"转向"举一反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北京市创新推出"每月 一题"机制,将物业管理、停车难等12类27个高频难点问题纳入专项治理,实现了从解决"一件事"到办 好"一类事"的质变。 速度与深度的统一,需要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共同发挥作用。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覆盖全市16个区, 能够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响应;通过大数据分析市民诉求热点,实现民生问题的精准预判和快速响 应;建立"三率"(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考核体系,将群众评价作为衡量政府效能的关键标准。这 些创新实践表明,在数字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快响应"与"真解决"就能实现有机统一。 万物皆流,唯变不变。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诉求,"接诉即办"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从"接诉即办"到"未 诉先办",体现的是治理理念的深化;从"解决问题"到"源头预防",彰显的是治理能力的提升。当每一 个诉求都能得到既快又好的回应,当每一次办理都能成为改善治理的契机,我们就能在速度与深度的辩 证统一中,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图景。 "叮咚"一声手机提示音响起,又一条市民诉求通过12345热线送达政府服务平台。在数字化时代,"接诉 即 ...
钟寰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Core Insights - The central urban work conference in Beijing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green and low-carbon beautiful cities, emphasiz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the need for effective measures to address urban pollution and biodiversity enhancement [1][2][3] Group 1: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ransitioning from rapid growth to stable development, requiring a shift from large-scale expansion to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2] - The focus i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meet new demands for urban green transformation amidst challeng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increasing public demand for bet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2] Group 2: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 There is a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ddressing issues like air pollutio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and noise pollution that affect public satisfaction [2][3] - The strategy includes enhancing ecological safety and human living conditions by tackling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planning for second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 Group 3: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identified as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ecological issues, with cities being key areas for this transformation [3] - The approach involves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s, and fostering green industries and services to enhance urban productivity [3] Group 4: Public Participation - Encouraging public invol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ities is essential, with mechanisms for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efforts [3] - The goal is to ensure transparency and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concerns, thereby increasing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engagement [3] Group 5: Future Direction - The emphasis is on aligning thoughts and actions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directive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modern cities [4]
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基层如何“接招”?
一方面,加强培训,指导基层部门系统学习审批业务标准,多利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寻求 专家在线指导和远程帮扶。另一方面,可组织全省、全市环评文件审批方面的执法能手和专家,通过日 常检查、复核等方式,对由基层部门审批的环评文件质量及其审批质量加强管理。对辖区内开展的环评 业务加强监督检查,对于环评文件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通报,以儆效尤、举一反三,推动基层生态环境行 政管理部门提高审批工作质量。 同时,各地还应加快制定和实施环评审批跟踪监督制度,上级部门应当对分级审批目录实施情况进行跟 踪评估。如下级部门确实存在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不足、审批项目数量过多等现实困难,难以承接下放 的审批事项,应及时对分级审批目录进行调整,将下放的事项及时上收,在减轻基层环评审批负担的同 时有效保证环评审批质量。 随着环评文件审批权限的不断下放,部分地区基层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因监管水平不高和承接能力不 足等原因,对环评文件审批工作"接不住""管不好"。去年年底,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对18份存在质量问题 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了通报批评,其中有15份是由县(市、区)级生态环境行政主管 部门作出审批的,基层审批质量堪忧。 环评 ...
“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流域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两个转变”,对此该如何理解?
日前召开的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强调,"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流域与海洋生 态环境保护的"两个转变":流域目标从"好Ⅲ水体比例"转向"优良水体比例",海洋目标从主要关注理化 指标改善转向更加注重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这一战略部署,为未来五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 明了方向。 "十五五"时期是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深化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的关键期。"两个转变"不仅是对原 有指标的优化调整,更体现了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重心的逐步转变,反映出治理思路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我国水环境治理正在从水环境质量改善向水生态系统健康转变。河流不仅要清澈,更要鱼翔浅 底、水草丰美;海湾不仅需理化参数达标,更要红树林摇曳、珊瑚礁斑斓。这是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内在 规律的深度把握,也是对人民"清水绿岸、鱼鸥共舞"美好期盼的主动回应。 "十四五"时期,我国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取得重 要进展,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成效明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 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我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0.4%。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
周修远:让“绿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丨2025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在云南省昆明市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里,有这样一位自然科普专家。他追踪解读亚洲象北上南归生态事件并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主持志愿服务项 目"生物多样性100课"让百万人次直接受益,受邀登上全国性生态保护论坛,荣获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今年39岁的周修远,长期致力于以通俗易 懂的传播方式,让自然科学知识走进学校、社区和公众视野,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绿种子"意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周修远在一所小学校里开展飞羽之美鸟类科普与保护讲座。 受父亲影响,周修远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尤其喜欢鸟类,经常跟随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参与科学考察活动,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云南等重要生态区域。大 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他便主动辞职专门从事自己一直深爱的科普工作。 2018年以来,周修远通过各种渠道进学校、进社区,举办鸟类知识公益讲座,带队到野外实地讲解相关内容,并于2020年加入云南省动物学会,2021年加入 昆明环保志愿者组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普知识结构,提升组织传播能力和水平。 作为"绿种子"行动志愿服务的专家合伙人,周修远倾力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不遗余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在接受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