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Search documents
怕死的年轻人,炸出一个“超级单品”
创业邦· 2025-07-01 12:00
以下文章来源于DT商业观察 ,作者DT商业观察 来 源丨 DT商业观察(ID: DTcaijing ) 作者丨 孟萍萍 编辑丨 张晨阳 " 戴动态血糖仪两个月,居然瘦了 6斤!" "我宣布动态血糖仪是最好的减肥伴侣。" DT商业观察 . 第一财经旗下年轻态财经商业媒体。关注消费、互联网、电商、文娱、科技、城市等领域,融合媒体和 研究机构的禀赋,厘清趋势和商业间的关系,用年轻化的视角认识商业世界。 "不打针不吃药的健康减肥方法,恐怕只有佩戴动态血糖仪……" 小红书上,原本属于专业医疗范畴的血糖仪,正被一群年轻人 "玩"成了减肥、控糖、健康管理神 器。 他们热衷于分享自己佩戴动态血糖仪(持续葡萄糖监测仪 , 也称 CGM,以下统称动态血糖仪) 后,身体对一杯奶茶、一碗米饭、甚至一颗荔枝的真实反应。 海量的分享 笔记中, "血糖刺客""升糖炸弹""稳糖食物"等 概念 层出不穷,评论区 网友热烈 地讨 论着 "胡萝卜和燕麦奶哪个才是真正的'血糖杀手'"。 2024年 以来, "血糖仪" 的 社媒声量越来越高, 去年 4月 #90 %的年轻人担心自己有病#的微博 热搜下,不少人就在讨论血糖仪;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当 ...
谁在制造职场年龄焦虑?
Hu Xiu· 2025-07-01 01:52
前几天有朋友委托,让我帮忙发个招聘贴,随后给了我一段介绍,这个朋友是有点随意的,所以JD也写得很随意: 我总体看了下,感觉没啥太大的问题,还特别提了嘴:产品还好,技术这块年龄30左右的可能会卡很多人,于是用人方反馈:技术年龄可以到35,产品的话 还是希望能稍微年轻点,他们担心年纪大了思维固化。 貌似很有道理,于是我找了个流量较低的周末发出,谁知发出去就捅了马蜂窝了,引来骂声一片,比如: 1.不理解发这个意义在哪里,你能赚钱吗?赚不到钱发这种帖子,不会觉得很败对公众号的印象吗?大环境已经不好了,这样的公司,这样的要 求,觉得他们天下第一?那我祝个早日倒闭吧 2.叶总,妥妥的年龄歧视! 3.如果没给钱的话,这种败好感的事还是不要做了,你可能觉得还好还OK反正是帮别人发布一下无所谓,但…… 4.第一,工作2~3年大把优秀的>60w的,什么叫自己觉得自己不值这个钱?第二,听话聪明懂加班,什么叫偶尔加班得加?其他的不说了,纯 败坏好感,取关了 5.也就在大陆这样的就业环境,但凡出去看看,都不会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啊~",年龄歧视的企业难生存不说,还要吃官司的...唉,跪久了的人 看不了别人站起来... 6.…… 简单地将 ...
疯了!奔驰技术王炸?改变电动焦虑史?
电动车公社· 2025-06-30 12:31
记得 2018 年创办公社的时候,我们当时花光几十万、耗时近一年,测了 11 款热门车的冬夏两季真实续航,就是想要拨开续航焦虑的迷雾,告诉大家 电车究竟能跑 多远。 关注 「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几年车企提 "续航焦虑" 的频率,要比前几年少了很多。 详情请戳: 花光20万、耗时5个月、11款热门车!16000字告诉你:99%的续航测试,全错! 但谁能想到,这才过去几年,新能源车就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纯电车的续航里程从主流的 400km 一路飙升至 600-800km , 热泵空调、碳化硅电驱、 800V 架构,甚至是 0.20 左右的超低风阻系数,也都不再稀罕。 如果再考虑到 10 分钟补能 400+km 的 5C 电池已经开始普及,各家车企桩企也都在铺设超充桩、并对全体纯电用户开放, 续航焦虑似乎正在变成伪命题。 除了……每年十一和春节的高速 。 (当然,服务区加油排队也是常态) 这种人多车多的大型节假日,有不少人会选择在服务区休息的时候花一个多小时充满电、而不是花半小时充到 80% 就走人,因此充电往往要需要等位。 受限于物理定律,纯电车维持高速行驶, 电 ...
苟过新手期,职场新人开始「外包」mentor了
3 6 Ke· 2025-06-30 11:36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ecent graduates entering the workforce and highlights the role of AI tools, specifically "扣子空间," in alleviating these challenges and enhancing productivity in the workplace [2][4][43]. Group 1: Challenges Faced by Graduates - Recent graduates experience significant anxiety and pressure as they transition from academic life to professional roles, often feeling unprepared and isolated in their new environments [4][7]. - Many graduates report feeling overwhelmed by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roles, particularly when working alongside more experienced colleagues, leading to feelings of inadequacy and confusion [7][11]. Group 2: Role of AI Tools - "扣子空间" is introduced as a versatile AI tool that assists graduates in various tasks, such as creating presentations, conducting research, and generating reports, thereby reducing the burden of initial job responsibilities [12][16][24]. - The AI tool can generate comprehensive reports and presentations in a short time, allowing users to focus on other aspects of their work and improving overall efficiency [16][41]. Group 3: Enhancing Workplace Integration - The AI tool provides guidance on workplace integration, helping users navigate social dynamics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with colleagues, which is crucial for new employees [32][35]. - By offering support in tasks like report writ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 "扣子空间" acts as a mentor, enabling graduates to adapt more quickly to their roles and build confidence in their abilities [35][43].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Ren Min Ri Bao· 2025-06-29 22:01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办",甚至通过伪造文件、假 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通过"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 录"等说法实施诈骗。 教育部提醒,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 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 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30日 1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本报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吴丹)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 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谨 防上当受骗。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 真实等问题,有的甚至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或注册近似名称的 APP,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付费服务。 教育部提醒,在 ...
高效秘诀:焦虑与好奇心只有一念之隔
3 6 Ke· 2025-06-26 23:11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焦虑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而好奇心则让人感到开阔和愉悦。但这两种心理状态激活的大脑网络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 启发。 你盯着一张空白页面,知道它本可以成为某种特别的东西,但每次尝试写下开头句子时,脑海中便涌现出种种"如果"。如果它不够好怎么办?如果无法实现 脑海中的构想怎么办?焦虑感逐渐积聚,最终你合上笔记本电脑,转而浏览社交媒体,并向自己保证明天再试一次。 听起来熟悉吗?如果你是一个与完美主义作斗争的创造性工作者,那么你很可能经历过这种令人瘫痪的循环。但好消息是,这种焦虑的能量实际上包含了创 造力动力的原材料。关键在于学会在脑海中切换开关,将焦虑转化为它的近亲:好奇心。 1. 好奇心是焦虑的解药 前扣带回皮层在焦虑和好奇状态下均处理不确定性,此时它会从威胁检测模式切换到探索模式。前额叶皮层不再纠结于潜在失败,而是开始创造可能性。 这种重叠解释了为何从焦虑到好奇的转变能如此迅速,以及为何它对创造性工作如此强大。你不是在与大脑的自然倾向作斗争,而是在重新定向已经存在的 能量。 你可以 ...
听说有近8万家AI企业“悄悄死亡”
投中网· 2025-06-26 02:29
以下文章来源于Morketing ,作者Morketing Morketing . Morketing:全球视野下,聚焦「数智营销商业」优质内容。 官网:www.morketing.com 使命:营销连 接商业,数智促进效率!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这并非冰火对立,而是同一场风暴中的生死竞速。当8万家企业成为历史,AI应用行业真正的分水岭 已然显现: 唯有懂得长线运营的产品才能穿越周期。 "百模大战"背后: AI创业潮是真需求还是伪风口 在AI应用冰火两重天的场景背后,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场AI创业热潮会爆发在 2024年? 唯有懂得长线运营的产品才能穿越周期。 作者丨 Eric 来源丨 Morketing AI 应用市场正在发生一场无声的清洗。 钛媒体在去年透露了一组数据:自ChatGPT发布至2024年7月,国内78612家新注册AI企业已消 失,占同期新增总量的8.9%。 而近十年间,这一"死亡名单"更扩大至35.3万家。 同一时空下, 夸克、豆包、Deepseek等应用用户规模相继突破1亿 ,腾讯14亿重金猛攻下沉市 场,抢占用户心智。 一面是高速扩张,一面是批 ...
美媒:社交媒体让嫉妒“工业化”
Huan Qiu Shi Bao· 2025-06-25 22:35
在"情感生态"整体脆弱的情况下,当你通过手机看到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满心焦虑时,情绪很容易受 到操控。"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惯于将自己的生活和那些被算法放大的"网红"相互比较,不再为拥有 之物而心怀感激,却总因"爱而不得"而痛苦不已。 社交媒体让嫉妒情绪"工业化",将"攀比"变成生意。青少年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耗费5小时,他们的 负面情绪被精心调教的算法转换为商家利润。我们把一代人的情感发育,就这么拱手交给了那些鼓励他 们刷手机的公司,让他们"越刷越难受"。 美国《纽约时报》 6 月 20 日文章,原题:我们需要 " 再次感恩 " 我们生活在史上物质最富足的年代:儿童 死亡率下降,医学进步使得寿命得以延长,教育普及率上升。即便如此,我们却饱受焦虑、愤怒情绪折 磨,何故?这与现实环境无关,而是由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决定的。技术进步提高生活水平,却也让我们 陷入一种以攀比为目的、扭曲的人生观。很多人的焦虑皆源自于嫉妒心理,负面情绪的煽动与传播从未 像今天这样便利,在日常生活无孔不入。 这份痛苦不断将我们卷入相互对立、各自为政的割裂境况,"共同利益"的理念渐行渐远。但正如意大利 诗人但丁所言,我们唯一的救赎之道始于谦 ...
高功能幸存者困境:你习以为常的,或是内心在求救
3 6 Ke· 2025-06-24 23:09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本文以个人经历为镜,戳破"懒散""怪癖""完美主义"等日常标签的伪装,揭示其背后常是未被 识别的心理创伤信号。它直指"高功能幸存者"的沉默挣扎,呼吁正视内心"幽灵",打破污名,寻求疗 愈。每个"习以为常"都值得被倾听。文章来自编译。 我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方法,才终于接受了这一点。 我曾以为自己只是懒散,原来我脑子只是在努力让自己不被淹死 从小到大,我父母总说我懒。 这些日常习惯曾让我觉得无伤大雅,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它们其实是我内心在默默求救的信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幽灵附身。 它们不戴镣铐,也不会穿墙而过。相反,它们戴着微笑的面具,在会议中点头附和,在通勤路上强忍泪 水,又在朋友聚餐时开怀大笑。 多年来,我一直把这些幽灵当成是自己性格的癖好,直到有一天,一位挚友对我说:"那不是怪癖,那 是创伤。" 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不是"有点尴尬",也不是"完美主义者"或"太过敏感"。 我是一名三十岁的印度男人,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回到家乡,背着的行囊里装满了未加工过的记忆、难以 言说的恐惧与紧紧捆缚的焦虑。 那个 ...
停止焦虑第一步:信息节食
洞见· 2025-06-23 09:56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 刷个手机放松一下,结果看到不知名网友晒出的豪车、别墅和旅游照片,顿觉自己很没出息;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姜榆木 少则得,多则惑。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 朗读音频 上班上得好好的,刷到又有新的AI产品问世的信息,不禁生出要被AI淘汰的担忧和紧迫感; 还有哪里发生刑事案件了,哪些企业裁员了,哪里的教育政策又变了…… 我们出门还安全吗?我们行业会不会受到波及?要不要再给孩子报个补习班…… 当无数消息在我们耳畔不停地响起,不知不觉间,烦躁、焦虑、纠结就产生了。 学者戴维·申克在《数据烟雾》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食物短缺的时代,人们会吃他们能找到的一切食物。 时至今日食物已经很充足了,人们过量摄入脂肪和糖就会生病,所以大家需要节食。 信息也是一样。 现在我们已经被大量信息淹没,尤其是无用信息,这也会让我们生病。 "正如我们学会在糖和西兰花之间平衡饮食,现在也必须学会平衡信息饮食。" 为什么最近几年,焦虑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