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

Search documents
数智技术驱动终身教育深刻变革
Xin Hua Ri Bao· 2025-06-27 21:12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论。终身教育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哲学基础,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阶 段性限制,将学习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这一逻辑的转变表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个体潜能 的持续开发。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论。终身教育通过"普惠性人力资本"理论重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成 为化解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包容的核心工具。通过对边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无线网络覆盖的实 施,能够有效提升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经济与产业转型的动力论。终身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理 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耦合,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换器"。我国"学分银行"制度打通了学 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通道,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习者能快速适应数字经济对技能的动态需求。技 术赋能的工具理性。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在重构终身教育生态,其理论基础源于技术哲学中 的"人—技术—世界"共生关系,强调人类、技术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进而推 动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的协同论。终身教育从国家战略向全球治理深化,形成"顶层设计— 地方实践—国际协同"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国家层面的规划引领、地方层面的创新实践以及国际层面 的合作交 ...
以教育对外开放助力中华文明建设
Xin Hua Ri Bao· 2025-06-17 03:26
通观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的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五个科学和人才中心,无一不是以 教育为引领、以知识为纽带、以开放为驱动,无一例外都具有发达的教育开放体系。这些启发我们,要 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仅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还要纵深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第一,文化融合视角。建设中华文明,既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多元 文化的精华。通过教育对外开放,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有利于及时汲取文明 互鉴的力量,为中华文明建设注入多元文化的智慧滋养。 第二,知识创新视角。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要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萎缩、能源危机、 粮食危机等诸多共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可以为学 术研究、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资源和平台,加速知识创新进程,为中华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 支撑。 □ 李长庆 姚冠新 教育是文明的基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建设进程中,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要坚持 开放包容的态度办教育,不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持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教育对外开放成 为推进中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教 ...
余永定: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
Sou Hu Cai Jing· 2025-06-10 08:04
编者按:关于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观察者网曾发布过多位作者包括、等人的文章,对主流看法提出争鸣。本文 是余永定近日在人大宏观论坛发言基础上补充扩展而成,并赐稿观察者网发布,文中对"消费拉动增长"这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 法进行了澄清。 作者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根本不存在"消费拉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而且从中美消费结构比较看,"中国消费率过 低"的结论也很成问题;由"老百姓不消费"追溯到的原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过低",也证据不足。从今年实现5% 左右增长的短期目标看,提高消费是必要的,但是目前的促消费政策效果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消费,为了增加消费就要增加收入"的循环论证,就必须找到一个"第一推动力",而 这个推动力只能是由政府提供融资的基础设施投资。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外部挑战,作者建议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政 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类似的大项目。 可以对生产函数加以扩展,把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等因素包括进去。人力资本的改善同教育、健康等因素有关,如果说消费对经济增长存 在拉动作用,那么这种拉动应该是通过人力资本改 ...
国研视点丨钱诚:“投资于人”有何深意
Sou Hu Cai Jing· 2025-06-09 04:3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投资于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以教育和医疗为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 国的大学入学百分比从2013年的32.76%上升到2023年的74.82%,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3年的76.45岁 增加到2022年的78.59岁。这些数据都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巨大进步。但也要看到,这与人力资 源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比仍有差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弱项短板。 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于人"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投入。比如,继续加大对各类各级教育的投入,健全教育 战略性投入机制,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让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 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在卫生医疗领域,要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加大健康领域投入,不 断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让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在就业领 域,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实现 高质量充分就业。还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保、住房、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通过经济政策与社 会政策的有机协同,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
“投资于人”有何深意
Jing Ji Ri Bao· 2025-06-02 22:1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投资于人"这 种直白形象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引起广泛关注。那么,"投资于人"有何深意?早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就指出,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强调,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2025年中央再次明确要"投资于人",这既是宏观政 策的创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生动体现。 "投资于人"体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投资于人"的本质是通过提 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这种投资 强调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践中,强调"投资于人",是根据经 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过去,"投资于物"立竿见影,通过对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物的 投资",助力了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了新阶段,铺摊子、上项目的老路难以持 续,投资重点自然要适时而变,需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把更多资金资源投向人 ...
解码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巨轮”何以远航?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5-22 07:4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达到14.8万亿元人民币,它已经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 湾区等世界级湾区,成为中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这艘"巨轮",如何确保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稳步前行?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必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它由先进制造 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等模块构成。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在推进过程 中,也无可避免遭遇传统产业尾大难掉、区域发展不协调、制度差异等挑战。但转换思维,挑战同时也 是机遇。 5月20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当天下 午,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加速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举行了圆桌论坛,多层次的产业与 区域结构,使大湾区具备了调配多种资源协调互补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承载着国家实现高 质量发展的战略期望。"国务院参事,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卓彬表示,大湾区必须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的根本性飞跃。 人力 ...
投资于人 释放消费潜力
Guang Zhou Ri Bao· 2025-05-11 21:08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民共享的"消费社会"模式。从主体看,它是消费者偏 向的,要通过持续的消费升级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从机制看,消费的提振既表现为持续 的消费能力(有稳定收入保障),更多样的消费选择(良好的消费品供给和消费体验感),还表现为强 劲的消费信心(消费者对经济环境、个人状况和支出的乐观程度)。从内涵看,它不仅体现为消费的绝 对规模增加,消费在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增长,更体现为消费升级,尤其是服务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质 量稳步提升,在体验经济中创造体验。只有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共享,才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深化人 力资本积累;只有更高的人口质量,才能提升创新能力,促使经济向更高形态迈进。"物"的质量 和"人"的质量同步提升、相互促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动力。 根本之道 其二,增收减负,提振消费者信心和支付能力。居民净财富流量或者可支配收入,由国民财富初次分配 和二次分配决定,是居民各项收入减除了必须支付的税收、利息等支出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在要素报 酬和税收与转移支付之后剩余的部分。同时,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以购买力衡量的收入)与利率、通 货膨胀等也都有关系。当然,决定 ...
发展中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稀缺
Shi Jie Yin Hang· 2025-05-08 23:10
Investment Rating - The report does not explicitly provide an investment rating for the industry analyzed. Core Insights - The study estimates the scale of labor market scarring eff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stigma and human capital loss experienced by unemployed workers due to factory closur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and lasting income reduction, with average hourly wages declining by 7.5% over a nine-year observation period, and a more pronounced decline of 10.8% in the first year following job loss.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stigma accounts for 30.8% of the average income loss, while lost employer-specific human capital explains the remaining 69.2% [4][59][60]. Summary by Sections Introduction -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reallocation of labor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arring effects in labor markets,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informal employment is prevalent. The paper aims to fill the gap in literature regarding labor market scarring effects in these economies [8]. Literature Review - The literature review highlights the scarcity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labor market scarring eff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trasting with the extensive research available for developed economies. It references various studies that hav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on wages and employment probabilit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15][18]. Data - The study utiliz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Survey (ENOE) in Mexico, cover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pproximately 1.67 million workers from 2005 to 2019.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individuals aged 15 to 65 and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job loss due to factory closures [20][22]. Econometric Methods - The econometric strategy involves estimating the averag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effects. The study employ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approach to control for unobserve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26][29]. Results -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orkers displaced by factory closures experience significant and persistent wage declines, with an average reduction of 7.5%.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formal employment decreases in the short term but recovers over time. The findings also reve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factory closures based on education levels and gender [39][41][43]. Conclusion -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tud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labor market scarring eff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tigma and human capital loss to income reductions. The report suggests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to further explore these dynamics [58][60].
数字经济新岗位或成AI时代下岗“重灾区”
Jing Ji Guan Cha Wang· 2025-05-03 01:48
AI时代,劳动任务被不断解构和重组:有些更适合人类,有些更适合AI,有些则需要加强人机协作。 有人说,AI越来越像人,而人越来越像机器,这值得警惕。 AI赋能之下的机器人格化 目前,AI的智能水平越来越高,可以通过学习来感知和理解现实世界。在学习能力之外,AI还具有较 强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模仿人类动作的能力。今后,AI还可能拥有持久记忆能力。倘若如此,AI将不 需要每次都从零进行学习、演练、推理和规划,而是在以往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累加、持续改进。 AI赋能之下,一些智能机器已初步具备自我意识,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和人格化。智能机器不仅可以 学习人类伦理,像人类一样行事,还可以由神经网络和大数据建构起智能化思维,形成自己的伦理让人 类遵守,如数据至上、效率优先等。 正如英国剑桥大学特聘研究员、《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指出,AI不只是自动化,不仅是我 们手里的工具,它意味着一种主体性,是一个智能体。智能机器可以通过互联网聚合其他机器的数据和 算力,形成机器间的互动和团队协作能力,拥有一定的社会性,且与人类互动所依赖的社会网络相比, 机器互动的网络效应更强。 AI竞争下的人类机器化 一些AI程序和机器开始 ...
助力民营经济做强人力资本(专家谈)
Ren Min Ri Bao· 2025-04-27 22:11
第一,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促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改善。特别 是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缓解企业在刚起步时的资金压力,修复企业盈利能 力,进而促进就业。 第二,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就业结构协调。财政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 购、担保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政府扶持的产业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引导就业结构发生 改变,带动就业增量。 第三,财政通过对教育、培训、就业帮扶的支持,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为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记者:近年来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哪些特点? 爬坡过坎时,稳岗才能稳经营、稳阵脚;转型跃升时,需要更多知识、技能型人才做支撑……民营经济 贡献了我国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离不开企业的努力和坚持,也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有力帮扶。支持 民营企业稳岗扩岗、提升人力资本,事关每个劳动者、每个家庭的福祉,关乎稳就业、稳增长大局。 石英华:近年来,围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财政加力实施助企稳岗政策。比如,支持地方落实相关 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持续落实结构性减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