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驱动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真正瓶颈,并非“消费不足”?
Hu Xiu· 2025-07-01 14:13
关于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观察者网曾发布过多位作者包括罗思义、朱天等人的文章,对 主流看法提出争鸣。本文是余永定近日在人大宏观论坛发言基础上补充扩展而成,文中对"消费拉动增 长"这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进行了澄清。 作者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根本不存在"消费拉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而且从中美消费结构比较 看,"中国消费率过低"的结论也很成问题;由"老百姓不消费"追溯到的原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比例过低",也证据不足。从今年实现5%左右增长的短期目标看,提高消费是必要的,但是目前的 促消费政策效果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消费,为了增加消费就要增加收入"的循环论证,就必须找到 一个"第一推动力",而这个推动力只能是由政府提供融资的基础设施投资。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 外部挑战,作者建议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政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类似的大 项目。 一、"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并不存在 关于"消费驱动"这一说法,谈论最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例如克鲁格曼和萨默斯。克鲁格曼声称,中国 长期以来"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濒临金融危 ...
宏观经济专题研究:“投资驱动型增长”正在走向效率悬崖
Guoxin Securities· 2025-06-27 08:10
证券研究报告 | 2025年06月27日 宏观经济专题研究 "投资驱动型增长"正在走向效率悬崖 增长引擎的动态平衡原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源于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 衡。投资直接创造新供给,拉动增长;消费则代表需求,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并通过支撑利润间接拉动投资和增长。从分配角度看,GDP 分为资本收入和 非资本收入(劳动报酬+税收)。资本收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均占有量 大但边际消费倾向低,是投资/供给的主要来源;非资本收入人群人均占有 量小但边际消费倾向高,构成消费/需求的主力。这导致投资与消费天然存 在此消彼长的张力,其背后是资本与非资本收入分配的博弈。若分配过度向 资本倾斜,短期内虽刺激投资,但会压制消费需求,消费疲软进而侵蚀企业 利润,最终反噬投资本身。因此,可持续增长依赖于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协调 平衡,而非一味扩大投资。 中国投资效率衰减的实证链条。关键的会计恒等式(资本收入占比 = 资本 回报率 r * (资本存量 K / GDP))揭示了核心关系:在资本收入占比稳定 的平衡状态下,资本回报率(r)与资本产出比(K/GDP)呈反比。其中,K/GDP 是衡量投资效率的关键指标:其上升意味着资本存量增速快 ...
余永定: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
Sou Hu Cai Jing· 2025-06-10 08:04
编者按:关于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观察者网曾发布过多位作者包括、等人的文章,对主流看法提出争鸣。本文 是余永定近日在人大宏观论坛发言基础上补充扩展而成,并赐稿观察者网发布,文中对"消费拉动增长"这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 法进行了澄清。 作者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根本不存在"消费拉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而且从中美消费结构比较看,"中国消费率过 低"的结论也很成问题;由"老百姓不消费"追溯到的原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过低",也证据不足。从今年实现5% 左右增长的短期目标看,提高消费是必要的,但是目前的促消费政策效果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消费,为了增加消费就要增加收入"的循环论证,就必须找到一个"第一推动力",而 这个推动力只能是由政府提供融资的基础设施投资。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外部挑战,作者建议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政 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类似的大项目。 可以对生产函数加以扩展,把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等因素包括进去。人力资本的改善同教育、健康等因素有关,如果说消费对经济增长存 在拉动作用,那么这种拉动应该是通过人力资本改 ...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05期):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
Sou Hu Cai Jing· 2025-06-08 03:48
报告共计:72页 《益普索:2025年顾客体验全球洞察报告-中国篇》聚焦中国顾客体验趋势,通过对比全球数据揭示关键特征与机遇,核心内容如下: 一、体验驱动品牌选择与溢价支付 中国顾客对优质体验的需求显著高于全球。数据显示,92%的中国顾客因预期良好体验而选择品牌,远超全球70%的水平。同时,87%的中国顾客愿意为更 好的体验支付更高费用,这一比例是全球(46%)的近两倍。这表明,提升体验质量不仅是吸引顾客的关键,更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 二、人工智能应用:高期待与低信任并存 在AI客服的认知上,中国与全球呈现相似趋势:31%的中国顾客认为AI客服更有益于公司,低于全球39%;仅有18%认为顾客会从中受益,虽高于全球 14%,但整体信任度仍偏低。这反映出人工智能在客服领域的应用仍需优化,以平衡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 三、情感依赖:体验成功的核心要素 情感依赖与顾客终身价值、推荐意愿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体验达到或超越预期的顾客中,73%与品牌建立了情感依赖,而体验低于预期者这一比 例仅为5%。尽管情感依赖无法通过金钱直接购买,但优质体验是建立依赖的核心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顾客更难与品牌建立情感依赖,可能 ...
余永定:可考虑推出新“四万亿”计划
和讯· 2025-06-04 10:03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作者余永定 关于"消费驱动"这一说法,谈论最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例如克鲁格曼和萨默斯。克鲁格曼声 称,中国长期以来"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濒临金融危机的边缘;萨默斯则认为,中 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讨论"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动"的选择时,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讨论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还 是短期宏观调控问题。西方学界谈论中国的"投资驱动"时,实际上是指中国的经济增长战略和 增长模式,即 所谓的Growth Strategy或Paradigm。 如何 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发展)同在某个特定年度如何使中国经济增速实现某个特 定经济增速目标如2025年如何实现5%的GDP增速目标,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关 注中、长期经济增长,研究的是供给方问题;后者侧重短期调节,研究的是需求方问题。 作为 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根本不存在 "消费驱动"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对决策者来说,在不同时期,由于条件不同,经济增长对投资、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依赖程 度会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的增长模式可以贴上"投资驱动"、"劳动力驱动 ...
东方证券(600958):投资驱动增长 利润环比改善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02 06:31
公司公布1Q25 业绩,收入53.82 亿元,同比+49%;归母净利润14.36 亿元,同比+62%,与业绩快报一 致。归母净利润较4Q24 环比改善(4Q24为0.48 亿)。投资类收入同比增长164%,弹性强劲,经纪净 收入同比增长45%,二者为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核心驱动。当前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较 上年同期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一季度投资业绩高增打下坚实基础,预计全年业绩有望稳健增长。 A/H 股均维持买入评级。 投资类收入创4Q15 以来单季度新高 一季度DeepSeek 驱动科技股重估,权益市场走出结构性行情。公司1Q25实现投资类收入21.08 亿元, 同比+164%,创2015 年四季度以来单季度新高,是净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之一。期末公司金融投资规 模2245 亿元,较年初小幅提升,但内部变动分化,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较年初提升63 亿元、51 亿元,债权投资及其他债权投资合计较年初下滑89 亿元。 经纪净收入随市增长,投行净收入修复 1Q25 市场交易活跃,全市场日均股基成交额17465 亿元,同比+71%。公司实现经纪净收入7.03 亿元, 同比+45%。一季度投行净 ...
中国人保(601319):投资驱动业绩高增,COR显著优于同业
Huachuang Securities· 2025-04-30 10:06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中国人保(601319)2025 年一季报点评 推荐(维持) 投资驱动业绩高增,COR 显著优于同业 目标价:9.2 元 事项: ❖ 2025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43.4%至 128 亿元;人保寿险实现 NBV 可 比口径下同比+31.5%。截至 2025Q1 末,归母净资产较上年末+3.9%至 2793 亿 元。 评论: [ReportFinancialIndex] 主要财务指标 | | 2024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 | 621972 | 652507 | 686257 | 725562 | | 同比增速(%) | 12.5 | 4.9 | 5.2 | 5.7 | | 归母净利润(百万) | 42869 | 46345 | 49519 | 55081 | | 同比增速(%) | 88.2 | 8.1 | 6.8 | 11.2 | | 每股盈利(元) | 0.97 | 1.05 | 1.12 | 1.25 | | 市盈率(倍) | 7.3 | 6.8 | 6 ...
林毅夫: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强大市场需求,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具有独特优势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4-29 10:16
林毅夫表示,利用好后发优势,即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速度可以超过 发达国家,这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逻辑。 每经记者 张宏 每经编辑 陈星 每经4月29日电(记者 张宏)4月28日晚,北大博雅讲坛举办《解读中国经济》新书悦读会,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 究院院长林毅夫在活动上解读了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 他认为,增加供给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新的供给,也就是产业升级和创新升级,打造新需求、新产业、新产品、新服 务。增加需求的主要方式是优化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激活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展望未来,他表示,后发优势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已利用的时间,而在于当前中国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 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及历史经验看,中国在2035年前具备实现8%左右高速增长的潜力。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潜力,在现实中我们还要为改革和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预留一些空间。 活动现场 每经记者 张宏 摄 有人提出,要将经济增长模式完全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他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消费增长的前提是 收入增长,收入增长的基础是生产力提升,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