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行业内卷
icon
Search documents
“零公里二手车”繁荣背后有隐忧
Core Viewpoint - The phenomenon of "zero-kilometer used cars" is gaining attention in the market, where vehicles are sold at price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ew cars, raising concerns about market dynamics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1][2]. Group 1: Market Dynamics - The circulation of "zero-kilometer used cars" is increasing, with 12.7% of the used car market consisting of vehicles registered for less than 3 months and having mileage under 50 kilometers,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new car sales and pricing structures [2]. - The presence of these vehicles is expected to disrupt the profit margins of new car retailers, leading to a potential decline in new car sales and increased pressure on manufacturers to adopt aggressive market strategies [2][4]. Group 2: Consumer Risks - Consumers purchasing "zero-kilometer used cars" may face hidden risks, including the loss of warranty rights, as many manufacturers only provide warranty coverage to the first owner, which could lead to high repair costs for subsequent owners [3]. - The export of "zero-kilometer used cars" to overseas markets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anti-dumping allegations and potential tariffs, posing a threat to the reputation and interests of Chinese automotive manufacturers [3]. Group 3: Regulatory Response - The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a push for regulatory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zero-kilometer used car" phenomenon, with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the China Automotive Industry Association advocating for fair competition and the cessation of price wars [4][5]. - Initiatives are being implemented to promote healthy market practices, including enhancing product consistency checks and enforcing regulations against unfair competition, aimed at fostering a sustainable automotive industry [4][5].
近水楼台,入局丝杠,精密冷锻件龙头出口高增长,净利率超30%,分红率超50%
市值风云· 2025-06-24 10:17
累计募资2.5亿,累计分红4.4亿。 | 编辑 | 作者 | | --- | --- | | | | | 小白 | 塔山 | 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的情况备受关注,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领域由于新进玩家较少,部分环 节的竞争格局反而较好。 本期要介绍的这家公司,虽然产品主要应用于发动机,但近年来收入却实现了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也 相当亮眼:毛利率超50%,净利率超30%。 (来源:市值风云APP) ...
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东风汽车创新破局“内卷”困境 | 走进新国企
Di Yi Cai Jing· 2025-06-20 09:35
东风正通过"科技跃迁行动",与超300家伙伴共建12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30%以上。 数据显示,5月,东风汽车销售20.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8.1万辆,同比增长26.5%。今年1-5月,东风汽车累计交付90.5万辆,而自主品牌销量接近 60%,达到53.6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超过30%,达到31.8万辆,东风中重卡终端市占率国内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日益凸显。低价格竞争等"内卷"现象,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东风汽车有关负责人介绍,东风汽车立足产业战略定位,聚焦核心竞争力,把握转型升级历史机遇,以技术领先带动产品竞争力提升。 近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对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密集发声,要求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汽车企业也纷纷回应,采取支付 账期不超过60天等举措,反内卷成为业内共识。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参加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品牌引领·智链未来"活动走进东风汽车集团。 东风汽车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创新突破摆脱"内卷"困境。东风汽车作为汽车央企,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坚守用户价 ...
车市大咖再话“内卷”,共论中国汽车“决断之年”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0 09:12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胶着的淘汰赛周期。汽车品牌的生存还是死亡,取决于现在的根本策 略和关键举措,已经没有时间耽误。" 广汽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锐表示,"广汽始终认为,供应链体系的健康发展是保障产品高安全、 高品质的基础。为此,我们郑重承诺:坚持以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我 们坚信,开放合作、互利互惠才能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6月13日,轩辕蓝皮书论坛主席贾可在以"决断"为主题的2025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如此表 示。 广汽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一年前,在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场环节,贾可就曾在主题为《中国汽车向何处去》的开幕演 讲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的"六大内卷怪象":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 高锐 一年后,为期3天的2025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吸引了上百位专家学者、主机厂与供应链企业高管齐聚 广州,又掀起中国汽车界一次痛快淋漓的头脑风暴,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现状再次成为逃不开的话 题。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演讲中提到,"最近,工信部等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卷式竞争, 抵制无序价格战,降价可以 ...
汽车反“内卷”第二枪打响:车企承诺“60天返利”治理拖延症
Bei Ke Cai Jing· 2025-06-19 01:17
车企针对"返利拖延症"的行动,正直击汽车流通行业沉疴,被视为打响汽车反"内卷"的第二枪。 车企开始承诺对经销商"60天返利" 作为汽车产业链重要一环,经销商的稳健发展是行业健康运行的关键保障。眼下,来自政策层面和车企的反"内卷"呼声与行动正在向流通领域延伸。 继6月10日、11日车企密集表态"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后,近日有多家车企表示承诺在60天内向经销商支付销售奖励及返利。其中,广汽集团在6月 14日发文表示,响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关于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携旗下广汽昊铂、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五大整车品牌承 诺:即日起确保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以诚信和行动,与经销商共筑互信共赢的合作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体验,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 发展。 在愈演愈烈的汽车"价格战"下,汽车经销商们正通过优化运营,努力寻求生存和转型机会。 这个6月,汽车圈不断有重磅消息传来。就在17家车企公开承诺对供应商实行"60天支付账期",拉开反"内卷"序幕不久,6月14日,广汽集团的一则公告在经 销商手机里传开:"即日起确保60天返利兑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透露,已有多家 ...
“60天账期”成新标配?工信部表态支持车企落实账期新规
付款周期变长不仅发生在整车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二级供应商在向三级供应商付款时周期也会因之 延长,形成"击鼓传花"效应,整个汽车产业链都被卷入账期延长的"阴霾"当中。超长账期对汽车供应链 造成了资金链挤压。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承受的压力不只于此。上述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招标环节价格方面 的竞争也很激烈,这加重了零部件供应商的焦虑情绪。 "有的车企在招标的时候会优先选择价格低的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再从技术方案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供 应商。另外一个思路是,第一轮招标时看技术,第二轮招标时从满足技术条件的供应商中选择价格最低 的合作方,也就是谁便宜就选谁。"上述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两年一些零部件企业因无法 提供更低的价格或回款变得更为困难造成现金流紧张而破产。而那些中标的供应商中也存在不少"赔钱 赚吆喝"的现象,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相较于此前几年明显下滑。 "汽车企业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担当的体现, 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月11日,工业和 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人 ...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APP· 2025-06-12 15:39
6 月 10 日晚至今,已有 17 家车企作出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 汽车供应链一直苦于"长账期压力",这是第一次真正被摆到台面上寻求解决方案,车企给出的"60 天 承诺"是否能够彻底解决供应链承压难题? 汽车供应商苦账期久矣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Wind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部分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 应收账款在成倍增长,部分企业甚至在十年间翻了 10 倍以上。 账款周期也在持续走高。截止 2024 年三季度末,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 145天、153天、177天,包括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厂商此前也时常高于 150 天,普遍高于特斯拉、通 用、大众等汽车公司。 账期拉长,车企借助腾挪得来的资金支撑其在前端打价格战,转嫁了资金压力,而供应商只能被迫等 待,应收账款不断累高,加大供应商的经营压力。 此次众多车企公开作出"60天账期承诺"由上至下敲响了警钟,给了汽车供应链回收账款的希望。但 真正落到执行层面,要做的还有更多。 车企承诺 60 天账期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可以在 60 天内拿到钱。 从货物交割开始,车企给供应商完整 的支付流程包括:开发票确定货值 ...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Hu Xiu· 2025-06-12 07:29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缩短账期之外,更重要的是结算方式,如果60天后再给商票,帮助并不大。"一位长期跟踪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 说道。 作者丨肖漫 头图丨《西线无战事》剧照 6 月 10 日晚至今,已有 17 家车企作出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 汽车供应链一直苦于"长账期压力",这是第一次真正被摆到台面上寻求解决方案,车企给出的"60 天承诺"是否能 够彻底解决供应链承压难题? 汽车供应商苦账期久矣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Wind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部分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在成 倍增长,部分企业甚至在十年间翻了 10 倍以上。 账款周期也在持续走高。截止 2024 年三季度末,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 145天、153 天、177天,包括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厂商此前也时常高于 150 天,普遍高于特斯拉、通用、大众等汽车公司。 账期拉长,车企借助腾挪得来的资金支撑其在前端打价格战,转嫁了资金压力,而供应商只能被迫等待,应收账 款不断累高,加大供应商的经营压力。 此次众多车企公开作出"60天账期承诺"由上至下敲响了警钟,给了汽车供应链回收账款的希望。但 ...
17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工信部发声支持
这位负责人表示,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随着新能源汽 车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压力从整车向产业链环节传导,出现了供应商货款支付账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 等现象,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整车企业切实践行有关承诺,继 续引导整车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积极营 造"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作出 新贡献。 这位负责人说,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企业以身作则,加 强行业自律。也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 络乱象,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我们能看到,工信部、行业协会等都在进行呼吁发声。目前,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尤为突出。部分 车企采取延期向供应商付款等手段,选择通过挤压供应链来转嫁成本压力,导致汽车产业供应商生存状 况持续恶化。若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行业中小企业极不公平,可能导致众多企业倒闭。"北方工业大 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对21世 ...
中美贸易原则上达成框架,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 | 财经日日评
吴晓波频道· 2025-06-11 18:12
点击按钮▲立即预约 中美贸易磋商原则上达成框架 伦敦时间6月10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伦敦谈到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时表示,中美双方进行了专业、理性、深 入、坦诚的沟通。双方原则上就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共识以及日内瓦会谈共识达成了框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谈得很顺利,我 们花了很多时间一起交流。" 据悉,在这轮磋商中,美方考虑取消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涉及芯片设计软件、喷气发动机零件、乙烷以及核材料等领域。这些措施大多 是在过去几周中美关系再度紧张升级时出台的,条件是中国放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综合新华社) |点评| 中美贸易谈判达成初步框架,是双方都乐于见到的结果。中美两国已经用无数次事实证明,两国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美国经济 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降温;中国内需修复缓慢,行业复苏不均衡。中美两国现在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贸环境,稳固国内经济发展局面,而非 给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从中美两国历次谈判经验来看,最终两国需要进行多轮谈判,才能恢复到较为常态化的贸易环境中,期间甚至可能发生多次谈判停摆或重启事 件。无论如何,两国贸易代表坐在一张谈判桌上,坦诚地进行交流,远比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