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构库存
icon
Search documents
贵金属牛市来了!但90%的人会错过
Sou Hu Cai Jing· 2025-10-12 16:33
最近贵金属市场可谓风生水起。黄金突破4000美元大关,白银更是气势如虹,年初至今涨幅高达75%。看着这些数字不断刷新纪录,不少投资者摩拳 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作为一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量化投资者,我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这种大行情,散户亏钱的概率反而越大。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国政府关门等因素推动了黄金短期快速上行。瑞银也认为投资者对美联储降息的信心、美 元走弱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共同支撑了金价上涨。这些专业机构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但问题是:普通投资者如何将这些宏观因素转化为实际操作? 我见过太多人在牛市里"赚过"却没"赚到"。他们可能在某个时点确实盈利了,但最终要么是赚个蝇头小利就出局,要么就是长期持有沦为陪跑。究其原 因,就是没有真正看懂市场的本质。 行情好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早涨晚涨都是涨。这种想法很危险。真正的机会不是市场给你的机会,而是你自己"看得懂、抓得住"的机会。 在量化投资领域有个重要概念:"空涨"和"虚跌"。简单来说,"空涨"是指价格上涨但没有实质支撑;"虚跌"则是价格下跌但基本面依然良好。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市场现象:股价快速回落。面对这 ...
98.8%规模靠债券!这家基金公司怎么了?
Sou Hu Cai Jing· 2025-10-10 14:06
最近一则关于东海基金高管变动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家成立12年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两次高管变动。原副总经理宗华俊离任,朱一 民接任;董事长杨明也在4月离职,由袁忠接棒。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市场现象。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东海基金管理规模达284.3亿元,在同业中排名第104位。但令人惊讶的是,其中280.88亿元来自14只债券型基金,占总规模的 98.8%。相比之下,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9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 这种极端的"债强股弱"现象让我陷入思考:为什么一家公募基金会形成如此失衡的产品结构?高管频繁更迭是否与此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对我们理 解市场有何启示? 在投资领域,我们常常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但作为一个使用量化工具十余年的投资者,我深知市场不会简单地重复历史。历史的价值在于让我们 以"上帝视角"审视当时的心态和思路。 东海基金的案例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机构的转型路径。当时不少机构也是从固定收益产品开始重建投资者信心。但不同的是,那些成功转型的机 构最终都实现了产品线的均衡发展。 这张图展示了部分表现抢眼的个股的资金博弈情况。有趣的 ...
A股突破3900点,90%股民却输给了这个数据!
Sou Hu Cai Jing· 2025-10-10 04:36
国庆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用一场"金色风暴"宣告了它的归来。有色金属板块集体暴动,山金国际、中金黄金等个股创下历史新高,四川黄金更是 直接封住涨停板。与此同时,可控核聚变概念也不甘示弱,哈焊华通、合锻智能等个股纷纷涨停。 | 名称 | 序号 | 现价 | 涨跌 | 消 | | --- | --- | --- | --- | --- | | 上证指数 | 1 | 3908.18 | 25.41 | 0.6 | | 深证成指 | 2 | 13675.70 | 149.19 | 1.1 | | 北证50 | 3 | 1526.40 | -2.23 | -0. | | 月得全A | 4 | 6405.80 | 56.86 | 0.9 | | 科创20 | 5 | 1553.13 | 57.84 | 3.8 | | 创业板指 | 6 | 3276.00 | 37.84 | 1.1 | | 沪深300 | 1 | 4683.51 | 42.81 | 0.0 | | 中证500 | 8 | 7501.50 | 89.13 | 1.2 | | 中证800 | 9 | 5159.28 | 51.02 | 7.1 | | ...
散户为何总在牛市亏钱
Sou Hu Cai Jing· 2025-10-06 12:21
最近安信基金陈鹏的一番话让我感触颇深。这位22年经验的老将说成长投资要"顺人性而为",更要警惕"伪成长"陷 阱。这话说得太对了!作为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深知人性的弱点在投资中是多么致命。 陈鹏的投资方法论很有意思:"在景气行业中寻找优秀公司"。这与我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我发现大多数散户(包 括当年的我)总是被短期热点牵着鼻子走,却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资金流向。 说到资金流向,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牛市多暴跌。这话听起来很反常识,但却是事实。相比于熊市,牛市中 的调整往往来得更激烈。为什么?因为人天生厌恶损失,一看到调整就容易匆忙出局。 我记得2015年那波行情,上证指数从5000多点跌下来时,多少人割肉在地板上?事后看都是血泪教训。但当时那种 恐慌情绪下,谁能保持理性? 第一种是资金真的在出清。熊市里巨量抛盘没人接,但牛市流动性好,有些资金就会选择用巨量抛盘快速切换仓 位。大多数人相信"急跌不怕",结果就被主力轻易逃脱。 第二种更常见——主力洗盘。牛市里大家都有点赚头,小震荡吓不到人,所以主力只能用更剧烈的震荡来恐吓散 户。这种调整往往会持续好几天,直到摧毁你的意志为止。 看看这张K线图就明 ...
量化数据揭示主力真实意图
Sou Hu Cai Jing· 2025-10-01 08:10
Core Viewpoint - The recent 25 basis point interest rate cut by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sparked mixed reactions among investors, with some optimistic about a bull market while others express concerns about a potential economic recession [1][3]. Group 1: Market Reactions and Analysis - Analysts from Manulife and Legg Mason describe the rate cut as a "risk management-style cut," highlighting the ongoing conflict between the labor market and inflation [3].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opportunities and traps in a fluctuating market, rather than being swayed by news [3][4]. Group 2: Survival Strategies in Volatile Markets - Stocks face two perpetual challenges: increasing follow-the-trend trading and profit-taking, creating a psychological battle among investors [4]. - A personal anecdote illustrates that market fluctuations are not inherently risky; rather, the inability to discern the underlying intentions of capital movements poses the greatest risk [4]. Group 3: Insights from the Solar Industry - A notable market trend observed in August 2025 showed that despite strong performance in the bus sector, the struggling solar sector surged,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notions of "value investing" [5]. - This indicates that stock price movements are often driven more by capital behavior than by earnings or valuations [5]. Group 4: Institutional Inventory as a Market Indicator -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inventory" is introduced as a tool to penetrate market complexities,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view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behavior [8][11]. - A comparison of stock performance based on institutional activity reveals that true risk lies in the withdrawal of institutional funds rather than price volatility [11]. Group 5: Post-Rate Cut Investment Strategies - The Federal Reserve's rate cut is expected to influence global capital flows, necessitating a focus on actual capital movements for individual stock operations [12]. - During periods of policy easing, institutions tend to frequently adjust their portfolios, making "institutional inventory" data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12]. Group 6: Recommendations for Ordinary Investors - In an era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relying solely on news analysis is insufficient; more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tools are needed for decision-making [13]. - "Institutional inventory" serves as one of many quantitative tools that help differentiate between genuine institutional actions and retail investor trends, revealing that market fluctuations can present opportunities rather than threats [13].
超级利好发布,巨佬却清仓出局!
Sou Hu Cai Jing· 2025-09-30 22:57
看着这条新闻,我不由得想起这些年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经历。要说这股市啊,表面上风平浪静,底下可是暗流涌动。那些摆在明面上的消息,什么政策利 好、业绩预增,说白了都是给散户看的戏码。真正的角儿都在幕后牵线呢。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个愣头青。整天盯着K线图看涨跌,研究这个指标那个形态,结果呢?亏得连裤衩都不剩。后来我才慢慢琢磨明白,决定股价走 势的根本不是涨跌本身,而是背后的交易行为。 咱们大A股市场就像个大剧场,每天上演着精彩纷呈的木偶戏。政策消息、业绩分红、资金流向这些玩意儿,都是摆在台面上的木偶。它们动来动去,吸引 着所有人的目光。可真正掌控局面的,是幕后那些牵线的人。 这些牵线人可不是单打独斗的主儿。大剧场里有大王坐镇,街头巷尾也有小团伙在捣鼓。他们的手法看似千变万化,其实都有迹可循。只不过这些痕迹被涨 跌的喧嚣给掩盖了,让人难以察觉。 我现在用的那套量化系统,就是专门用来捕捉这些痕迹的。十八年来,我靠着它躲过了无数次暴跌,也抓住了不少机会。说句实在话,要是早十年遇上这系 统,我可能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去年白酒股那档子事儿。2025年5月18日,"限酒令"一出,整个白酒板块应声而落。那 ...
牛市来了为何散户总亏钱?大数据揭秘真相
Sou Hu Cai Jing· 2025-09-24 00:32
就像现在某些消费电子板块个股,看似突破前高实则"机构库存"数据连续萎缩。这种时候坚守阵地往往等来的是断头铡刀。 陷阱二:追逐热点的羊群效应 近期某GPU概念股单周暴涨40%,但量化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呈现脉冲式流出。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接棒的永远是后知后觉者。 陷阱三:强者恒强的认知偏差 上周五收盘后,我的手机突然被各种财经推送轰炸。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通胀顽固,美债收益率应声飙升;阿里云栖大会即将揭幕,科技股蠢蠢欲 动;更有趣的是,某知名分析师信誓旦旦预言"半导体行业将迎来史诗级反弹"。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也是这般被各种声音裹挟着在市场中跌 跌撞撞。直到我发现,那些真正持续盈利的投资者,从不会把决策权交给新闻标题或专家观点。 | 见闻财经启历 | | | 华尔街见闻 | | | --- | --- | --- | --- | --- | | WSCN Economic Calendar | | | | | | 时间 | | 内容 | 预期 前值 | | | 9月22日 周一 | | | | | | 数据 | 09:00 | 中国9月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 | 3.5% | | 09:00 ...
融资抄底VS股价新低:谁在说谎?
Sou Hu Cai Jing· 2025-09-23 00:14
农业银行(601288.SH)最近上演了一出"登顶-坠落"的戏码。9月4日刚以2.55万亿元市值问鼎A股"市值一哥",转眼间到9月19日就跌回老二位置,与工商银 行相差1367亿元。8个交易日9%的跌幅,让不少冲着"低估值"进场的投资者措手不及。 这让我想起菜百股份的两次"黄金行情"。2024年金价暴涨时,这家老牌金店业绩增长16%、市盈率仅8倍,按理说应该乘风而起。但「机构库存」数据持续 萎缩,最终股价创出新低。而2025年同样的金价行情,却因「机构库存」活跃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 有趣的是,融资资金却在悄悄抄底。9月18日单日净买入7629万元,融资余额创9月5日以来新高。这种"股价跌、融资增"的背离现象,让我想起2020年茅台 跌破千元时的场景——当时也是融资盘越跌越买,结果等来的是更深的调整。 银行板块整体也不乐观。中证银行指数创5月以来新低,年内涨幅从20.38%缩水至3.05%。更耐人寻味的是ETF资金流向:10只银行ETF中8只份额增长,但 银行ETF指数基金(516210)却出现11.2%的份额下降。 | 序号 | 证券代码 | 证券名称 | 份额变动 | 基金规模 | 跟踪指数: | | -- ...
散户追消息亏钱,机构看数据赚钱的真相
Sou Hu Cai Jing· 2025-09-22 15:55
最近的市场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美联储降息明明是利好,A股却不涨反跌;券商板块突然大跌10%,把整个市场都带沟里去了。更奇怪的是中国平安这样 的蓝筹股,明明有利好却迟迟不动,等到散户都失去耐心了又突然暴涨。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作为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深知光看消息面炒股就是死路一条。今天我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为什么散户总是被市场耍得团团转, 而机构却能精准把握每一次机会。 很多散户炒股有个致命误区:看到利好消息就买入,看到利空消息就卖出。这种简单粗暴的操作方式在十年前可能还管用,但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简直就是 送钱。 我刚开始炒股时也是这样。记得2015年那会儿,看到某家公司发布业绩预增公告就赶紧买入,结果第二天股价高开低走套了我20%。后来我才明白,「强者 恒强」和「物极必反」才是市场的本质规律。 所谓「强者恒强」,就是当一只股票已经处于上升通道时,利好消息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而「物极必反」则是指当股价涨到极致时,再好的消息也挡不 住调整的到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平安在2025年6月发布融资成功公告时市场毫无反应,等到六月底却突然启动的真正原因。不是消息没用,而是时机未到。 ...
两张图告诉你:为何90%散户看不懂横盘?
Sou Hu Cai Jing· 2025-09-22 11:35
当路博迈和景顺的分析师们忙着解读降息对新兴市场的利好时,我却在想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政策环境下,有的股票能一飞冲天,有的却始终 半死不活?十年前在复旦图书馆啃《行为金融学》时,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市场从不会按教科书上的剧本走。 记得2015年那轮行情,业绩最好的公交板块跑输全行业亏损的光伏。这就像看着一个学霸考试垫底,而班里的"差生"却突然拿了满分。当时我就意识到,财 务报表上的数字不过是皇帝的新衣,真正决定股价命运的,是那些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机构资金。 任何一只想要走牛的股票都面临两个致命挑战:跟风盘和获利盘。这就像春运时的火车站,人越多越容易发生踩踏。主力资金深谙此道,他们最擅长的就是 把散户甩下车。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股价涨了20%,散户们兴冲冲地追进去,结果主力反手就是一个深度洗盘。连续几根阴线下来,90%的人都会割肉离场。但有趣的 是,往往就在最后一个散户绝望离场的第二天,股价就开始绝地反击。 凌晨两点,我盯着美联储的利率决议,看着2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在屏幕上闪烁。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早已提前消化了这个消息,但我知道,真正的游戏才刚刚 开始。在这个数字主宰的市场里,每一次政策变动都是一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