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

Search documents
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首航成功
Xin Hua She· 2025-06-28 04:43
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28日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首航成功。这标志着氨燃料在 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航运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新路径。 氨是当前化学工业一大重要原料,由于其高能量密度,以及不含碳元素、完全燃烧后仅产生水和氮气的 特性,氨燃料应用潜力巨大,被视为航运脱碳的"潜力股",近年来日本、挪威等国的多家航运公司纷纷 投入氨动力船舶的研发。国际能源署报告预计,到2050年氨将占航运能源需求的45%。但氨燃料的应用 也面临着点火难、燃烧不稳定等挑战。 此次首航的"氨晖号"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旗下的深圳海旭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研 发,搭载一台200kW的高速气体内燃发电机组、2台100kW推进电机及双桨推进系统,满载50吨,额定 航速为10节。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氢能源和氨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殿武介 绍,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团队攻克了纯氨燃料等离子点火技术、纯氨燃料持续燃烧技术、氨气高效催化 裂解产氢技术、氢氨混合气体燃料在气体内燃机高效燃烧及控制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制了 纯氨燃料燃烧器、多型号氨气高效催 ...
ESG资金退潮,欧洲首次出现净流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7 03:17
1~3月欧洲ESG基金的资金净流出超过12亿美元。这是欧洲自2018年开始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资金 净流出的情况。全世界的整体净流出也超过86亿美元,创新高。受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反ESG政策的影 响,全球脱碳化投资放缓…… 欧洲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基金的资金流出首次超过流入。受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反ESG政策 的影响,全球脱碳化投资放缓,在此背景下,作为最后堡垒的欧洲也出现了明显的资金退潮。随着各界 看待"洗绿"(Greenwash,表面的环保措施,或称:伪环保)的视线越来越严厉,基金的筛选也在被推 进。 全世界的整体净流出超过86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与上一季度(净流入181亿美元)相比明显发生改 变。美国连续10个季度净流出、日本连续11个季度净流出。也有观点担心,随着此前持续净流入的欧洲 转为净流出,中长期来看ESG投资将减少。 ESG基金的新成立也处于低迷状态。全球1~3月仅为54只,比2024年10~12月减少了一半。欧洲减少4 成,美国新成立为零。关闭也相继发生,欧洲有64只关闭,美国20只关闭。 背景是以美国为起点的反ESG政策的扩大。特朗普政府显示出削减基于拜登政府时期通过的《通胀削减 ...
欧洲议会两项重要文件通过,储能系统需求将显著增长
鑫椤储能· 2025-06-26 07:40
-广告- 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设置星标 "⭐" ,关注 鑫椤储能 资讯~ 2025年6月19日,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通过《清洁工业协议决议》及《电网自主倡议报告》, 旨在推动欧盟工业脱碳进程并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 《清洁工业协议决议》核心内容 《电网自主倡议报告》重点方向 该决议聚焦工业部门的绿色转型,提出以下措施: 能源成本降低:通过《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推广清洁能源,目标到2030年将欧盟能源电气化率提升 至32%,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依赖。 清洁技术本土化:计划到2030年实现欧盟市场40%的清洁技术关键组件本土生产,并设立1000亿欧元 专项基金支持制造业脱碳。 循环经济推动:2026年起实施《循环经济法案》,要求2030年前实现24%的材料循环利用,减少资源 依赖。 报告强调增强电网自主性与清洁能源整合能力: 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数字化、人工智能驱动的电网技术应用,优化可再生能源消纳效率。 储能能力提升:鼓励部署大规模储能系统(如锂电池、氢能储能),以平衡电网波动。 跨区域互联:加强成员国间电网物理连接,提升能源调配效率。 对储能行业的影响 欧盟计划到2030年新增100 ...
全球首次船对船LCO2接卸完成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6-25 04:37
全球海事脱碳中心首席执行官卢月玲教授表示,此次试点采用最具规模化潜力的卸载方案,为探索碳价 值链奠定重要基础,期待更进一步探索LCO2的后续运输与应用路径。 中化新网讯 6月19日,中船集团七一一所与上港集团(600018)能源公司、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合作 对一艘14000TEU大型集装箱船成功完成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LCO2)接卸回收工作,标志着全球首次 船对船LCO2接卸作业完成,中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完整生态 闭环,为全球航运减排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介绍,此次船对船卸载的LCO2将通过转运船输送至封存和再利用终端,实质性削减船舶碳排放。基 于此次实践成果,七一一所将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碳捕集与转运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制 定工作,加速全球碳循环产业链建设,为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据了解,LCO2的高效安全转运是船舶碳捕集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船对船LCO2接卸成为破解海上 碳转运难题的关键。"相较于船岸连接模式,船对船的接卸方式突破港口基础设施限制,提升操作灵活 性,使其快速响应不同海域船舶二氧化碳接卸需求,并降低综合运输成本。"七一一 ...
全球CCS发展重心转移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6-25 02:32
美国财政激励难敌欧洲监管驱动 长期以来,碳捕集与封存(CCS)一直被视为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尤其对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难以 减排的行业至关重要。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巨额的补贴和税收激励推动下,一直处于全球CCS发展的前 沿。然而,欧洲最近的政策动向预示着一场可能重新定义全球CCS领导地位的战略转变。 多年来,美国凭借以财政激励为核心的市场导向型模式,一直是全球CCS部署的领跑者。经《通胀削减 法案》(IRA)强化的45Q税收抵免政策,为地下封存的每吨二氧化碳提供高达85美元的抵免,对直接空 气碳捕集(DAC)项目则提供每吨180美元的抵免。这些激励措施激发了广泛的兴趣和投资。在IRA出台 后,美国宣布的清洁能源项目投资超过3200亿美元,其中许多项目将CCS作为关键的脱碳工具。 美国市场对CCS的热情依然高涨,企业和投资者仍渴望推进大型项目,且美国在CCS领域拥有相当的技 术专长。然而,政治格局变化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废除或削弱IRA关键条款的立法提案,给CCS激 励措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政策不稳定性已经导致重大项目的取消或延迟。据估计,由于担心 监管框架可能发生变化,超过14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投资 ...
荷航与荷兰初创企业合作研发氢燃料电池动力飞机
Xin Hua Cai Jing· 2025-06-23 06:05
新华财经上海6月23日电(记者王鹤)记者23日从荷兰皇家航空获悉,在近日举办的巴黎航展上,有意 识航空公司Conscious Aerospace 、荷兰皇家航空和泛航航空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三方将继续开展合 作,旨在交流在Dash 8-300支线飞机上应用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的运营和技术知识。 据介绍,Conscious Aerospace 是一家位于荷兰的可持续航空创新企业,已获得荷兰政府资金支持。该公 司通过采用液氢和燃料电池电动推进技术,积极推进大规模的支线飞机改造计划。预计到2030年, Conscious Aerospace的首架商用飞机将投入使用。Conscious Aerospace计划成为荷兰的一级发动机制造 商,为现有飞机提供改装方案,并为下一代清洁氢电飞机提供动力系统。 Conscious Aerospac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吉尔茨马(Erik Geertsema)表示,航空业实现脱碳需要各方广 泛合作,同时也需要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政府的有力支持,以及飞机制造商、发动机制造商、 监管部门和客户之间的紧密协作,对新技术的引入至关重要。荷航和泛航航空的加入,将为 Conscious Ae ...
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船交付!航运巨头加速探索替代燃料
Di Yi Cai Jing· 2025-06-20 14:08
2024年所有新签订单中,就有超过50%的比例在交付时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替代燃料。 今天上午,由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建造的国内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在上海长兴岛交付。这是国内船厂交付的第一艘大型甲 醇双燃料箱船,为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之所以说是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方案",是因为这艘新船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燃油驱动,还可以加注绿色甲醇,单船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随着国外越来越多脱碳法案和减碳目标的相继出台,大型船公司也开始加速投资更环保的船舶和技术,探索使用更多低碳燃料。不过目前使用哪种替代燃料 是最佳选择尚未有定论。 巨头押注甲醇燃料船 就在今天,吉电股份发布最新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吉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吉远(四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梨树绿色甲醇 创新示范项目,总投资49.2亿元,建设工期预计27个月,投资回收期为13.86年。 ERAL t C 44 com @ 11 201 the state of the comment of the first of the states of the s i the state ...
日媒:日本电动汽车普及为何这么难
Huan Qiu Shi Bao· 2025-06-19 22:38
讨论电动汽车在日本的普及,绕不开能源政策。目前日本的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占比高达68.6%,再 生能源为21.7%。要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必须摆脱对火力的依赖,向再生能源转型。然而,日本的核电 重启前景并不明朗,电网老化严重也阻碍着电动汽车的普及。此外,更新输电网络和铺设快速充电站所 需的大规模投资,至今未有明确的成本分担机制。 回顾日本过去的技术转型路径,可以看出"稳定第一"的文化倾向。从数字电视的转型、到智能手机的更 迭,日本普遍优先考虑与现有环境的兼容性,而非技术领先性。只有当技术趋势非常明确、成为社会主 流时,才会快速普及。其背后根源之一,是日本特有的"回避失败"的企业文化。日本车企因为害怕失 败,会倾向于慎重地进行决策,从而很难全力推进电动汽车转型。 日本 "Merkmal" 汽车新闻网站 6 月 18 日文章,原题:为什么电动汽车在日本 " 被讨厌 " ? 在日本的社交媒 体和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许多对电动汽车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电 动汽车在日本新车销售中占比仅约2%。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意味着必须经历一次巨大的技术转型,但庞 大的产业规模本身却成了障碍。 一种倾向于谨慎的 ...
经验少、成本高、难度大 工业脱碳技术如何“闯关”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 2025-06-18 23:09
"工业部门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领域,覆盖了全国约68%的碳排放量,工业部门脱 碳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 克斌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以下简称《展望》)发布会上指 出,"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全球范围内能够为气候目标作出贡献技术中尚未实现商业化的比例仍高达 35%以上。" 在此背景下,业界普遍认为,针对工业脱碳的技术,强化前沿战略布局、明确发展技术路线、形成综合 解决方案,将是为未来提供支撑的重要步骤。《展望》认为,在碳中和情景下,随着各类工业脱碳技术 成熟应用,到206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量有望降至4.5亿吨,较2025年实现约95%的降幅。 创新技术面临商业化挑战 《展望》指出,工业部门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中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集 中的领域。"双碳"目标将驱动产业链和生产模式的重大重构,工业碳中和技术的系统研究与战略部署, 不仅关系中国工业领域脱碳进程,更关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塑。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表示,从目前来看,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 氢 ...
Euroseas(ESEA)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6-18 14:32
Euroseas (ESEA) Q1 2025 Earnings Call June 18, 2025 09:30 A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 Aristides Pittas - ChairmanAnastasios Aslidis - CFO & Treasurer 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 Mark Reichman - Senior Research AnalystC.K. Poe Fratt - MD - Equity Research & Senior Transportation Analyst Operator Thank you for standing by, ladies and gentlemen, and welcome to the Eurasys Conference Call on the First Quarter twenty twenty five Financial Results. We have with us Mr. Aristides Petus,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