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

Search documents
杨德龙:本周大盘有效突破3500点 下半年行情有望超出很多人预期
Xin Lang Ji Jin· 2025-07-11 05:45
本周大盘有效突破3500点整数关口,周五继续大幅反弹。上证指数成功站上3500点后,市场信心得到显 著提振。其中,银行股的大涨对指数突破3500点贡献突出。过去一个月,银行板块整体涨幅达到 9.66%。 银行股大涨也反映了当前全球局势不确定性增强、避险资金需求旺盛的现状。在存款搬家效应下,部分 风险偏好较低的资金通过配置银行股进入权益市场。与银行理财相比,银行股不仅股息率更高,股价上 涨还带来了资本利得。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以银行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 有望成为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标的,未来有望延续强势走势,推动上证指数进一步向上拓展空间。突破 3500点后,上证指数有望挑战去年11月8日创出的3700点阶段性高点。从长期来看,未来两三年上证指 数有望回到4000点以上。当前沪深300市盈率约为13倍,远低于历史平均市盈率。一旦沪深300市盈率回 到平均估值,上证指数有望达到4000点左右。 周五,券商股集体大涨,与银行、保险板块联袂走强,推动股指上扬。创新药板块再度活跃,多只个股 冲击涨停。港股市场也出现较好回升,券商股和科技互联网巨头均有不错表现。7月10日,国家医保局 公布2025年 ...
银行经理坦言:个人存款超过50万,就已超越了全国98%的家庭!
Sou Hu Cai Jing· 2025-07-08 07:59
高房价时代,存款50万竟超越98%家庭?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残酷 近年来,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居民储蓄率不断攀升。人们忧虑失业、疾病等风险,将储蓄视为抵御人生波动的缓冲垫;同时,股市、基金及理财产品的 高风险也驱使更多人选择相对安全的银行存款。然而,现实却远比表面平静得多。 银行经理的一句话道出了残酷的真相:个人存款超过50万元,便已超过全国98%的家庭。央行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惊人事实:人均存款超过10万元的人群 仅占10%,而存款超过50万元的家庭更不足2%。这与网络上流传的"存款50万很普遍"的论调形成强烈反差。 首先,贫富差距是关键因素。招商银行的数据显示,2%的家庭掌握着80%的存款,而剩下的98%家庭仅拥有20%的存款。这意味着,巨额存款集中在少数人 手中,多数家庭的存款可能仅为几万元,甚至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即便月收入过万的家庭,想要积攒10万元以上存款也并非易事。 其次,近年来高收益理财产品的爆雷事件,如P2P平台的崩盘,吞噬了大量居民储蓄。此后,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迫使许多人转向股市、基金等高风险 投资,结果却往往得不偿失,导致资产缩水,存款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在持续的 ...
若个人存款高出“这个数”,恭喜!你已经超过了我国大多数家庭
Sou Hu Cai Jing· 2025-07-04 06:12
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意愿显著增强。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新增住户存款高达11.09万亿元,叠加去年年末120万亿元的住户存款余额,截至7月末, 全国住户存款余额已突破131.09万亿元。考虑到中国约有14.12亿人口,这意味着人均存款达到惊人的9.28万元。 然而,这巨额的储蓄背后,隐藏着中国家庭 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衡。 超过50万元存款的家庭,在中国仅占0.37%,约518万人。这意味着一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存款远低于这一水平。这一现象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储蓄意愿不 足,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高额房产贷款是压垮众多家庭存款的主要因素。过去十年,中国居民负债率持续攀升,房价居高不下催生了庞大的房贷市场。接近39万亿元的居民房 贷规模,以及超过4亿人参与房贷偿还的现实,意味着大量家庭的月收入被房贷吞噬,难以积累可观的储蓄。每月还款压力巨大,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更遑 论攒下超过50万元的存款。 最后,年轻一代的消费理念和负债模式,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能力。 消费升级和便捷的信贷服务,导致了"负债消费"现象的普遍存在。 数据显示,近 90%的90后背负债务,人均负债高达12.7万元。 对于这部分年轻人 ...
储蓄率呈“断崖式”下跌,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银行:是它在作怪
Sou Hu Cai Jing· 2025-07-02 07:17
高房价阴影下: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断崖式下跌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居民素来有"爱存钱"的传统,储蓄率长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甚至一度超过50%。然而,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如今已被彻底打破。2024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已跌至24.3%的历史新低,与2020年的45.7%相比,呈现令人震惊的断崖式下跌。央行数据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几乎没有存款或存款不 足一万元,这意味着"无存款"群体已占据相当比例。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剧烈的变化?答案指向高房价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昂的房价催生了巨额房贷,成为压垮大多数家庭储蓄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户均家庭总负债高达51.2万元,其中房贷占比超过80%,达到惊人的41.8万元。这不仅体现了居民资产配置的严重失衡,过度依赖房地 产,也与美国家庭房地产占比约33.2%,金融资产占比约65.7%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截至2024年底,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41.7万元,同比增长5.6%,平 均每个房贷家庭每月需将42.3%的收入用于还贷,远超国际30%的警戒线。一位网友的倾诉或许能更生动地展现这一现状:"每月工资7500元,房贷就要还 4500元,剩下的钱只够维持基 ...
储蓄存款增加,真实原因不是老百姓不敢消费,而是另有玄机
Sou Hu Cai Jing· 2025-06-30 02:57
2022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消费"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到2022年9月,住户部门存款总规模已 达空前绝后的115.7万亿元。与2021年前三季度相比,2022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而2021年同期仅增长8.49万亿元,同比多增了4.72万亿元 ——这一惊人的数字与同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断崖式下跌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存款激增、消费低迷的现状,一些专家建议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以迫使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消费,刺激经济复苏。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 多次实施降准降息,目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普遍徘徊在3%以下,高利率产品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存款规模却依然持续攀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并非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导致的简单结果,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2022年全国各地疫情反复,大范围的封控措施直接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和消费。许多人被困在家中,只能依赖网购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导致线下消费大 幅萎缩。即使疫情好转,封控解除后,人们也保持着谨慎态度,尽量减少外出购物和娱乐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存款增加,消费减少便不足为奇。 其次,疫情反复带 ...
有十几万存款就很了不起吗?银行人:存款十几万,确实很了不起
Sou Hu Cai Jing· 2025-06-26 06:17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储蓄意愿日益增强,但这与普遍认知中"家家户户存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景象大相径庭。真相是,超过5.6亿人银行账户余额为零, 另有数亿人背负债务,即使有存款,也多低于10万元。央行一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高达58%,而"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分别仅 占23.2%和18.8%。 这看似强烈的储蓄意愿,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经济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一、负债累累的年轻一代:零存款的常态 当代年轻人,尤其是90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收入与支出严重不匹配的困境。数据显示,近90%的90后人均负债高达12.7万元,需要18个月 的工资才能偿还。这意味着,对他们而言,仅仅是摆脱债务负担,实现收支平衡就已经是一场艰巨的战斗,更遑论在银行积累存款了。 月光族、负债族已 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甚至连基本的存款都没有。 二、高房价与沉重的房贷压力:存款的"拦路虎" 房价居高不下,成为压垮许多家庭存款的最后一根稻草。超过95%的家庭需要贷款买房,这不仅意味着要耗尽积蓄支付首付,更意味着长达数十年的房贷偿 还压力。每月的大笔房贷支出吞噬着大部分收入,即使 ...
储蓄率呈“断崖式”下跌,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央行:是它在作怪
Sou Hu Cai Jing· 2025-06-24 11:43
中国居民储蓄率断崖式下跌:高房价阴影下的经济隐忧 2024年,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打破了"中国人爱存钱"的传统印象:全国居民储蓄率跌至历史新低的24.3%,较2020年的45.7%暴跌逾20个百分点,呈现出令 人触目惊心的"断崖式"下跌。 这并非偶然,而是高房价长期挤压下,中国家庭经济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存款或存款不足一万 元,这意味着中国家庭的财富积累能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后,高房价推高了租金水平。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租金支出已占年轻人收入的近40%。这意味着,不仅是两亿多"房奴"难以储蓄,就连租房者也面临着 同样的困境,他们的存款能力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储蓄率的"断崖式"下跌,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养老保障面临巨大挑战。2035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超过10万亿元,如果个人储蓄持续下跌,居民养老将面临双重困境。 最后,家庭抗风险能力显著下降。很多家庭背负着巨额房贷,一旦遭遇失业、疾病等突发事件,将无力应对,生活将陷入困境。 为了化解这一危机,当务之急是采取双重策略: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改善收入分配;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居民就业,提升家庭收入水平。 只 ...
今明两年,是“抓紧买房”还是“继续存款”,4大现象已给出答案
Sou Hu Cai Jing· 2025-06-22 04:16
2024年,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局面。 看似利好政策频出——限购政策在绝大多数城市全面放开,银行将房贷利率下调至4%以下,首 付比例降至20%,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亦有所上调,旨在刺激刚需购房者入市。然而,市场并未如预期般回暖,长期调整的趋势依然显著。5 月份的数据显示,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已连续25个月环比下跌,达到14870元/平方米,且环比下跌城市数量连续12个月超过90个,印证了市 场低迷的现状。 面对这一现状,"抓紧买房"与"继续存款"的争议持续不断。 "抓紧买房"的观点认为,当前利好政策叠加,是刚需购房的良机,错过可能后悔莫 及。而"继续存款"的观点则认为,房地产市场长期调整趋势已定,此时购房风险较高,不如选择稳妥的存款。 然而,四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已昭示了答案: 一、利好政策效果甚微: 尽管限购全面放开,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均创下历史新低,甚至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重点城市也加入了政策 放松的行列,但市场成交量短暂反弹后迅速回落,调整趋势依然持续。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下降,购房能力受损, 难以支撑高房价;购房者心态更为理性,不再盲目冲动;房价持续下跌,削弱了投资炒作的吸引 ...
网红经济学家李大霄、杨德龙齐聚基金高质量发展大会:A股成为承接160万亿居民储蓄的主战场!两大主线掘金
Xin Lang Ji Jin· 2025-05-26 08:21
专题:2025基金高质量发展大会 5月24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25基金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圆满举行。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基金 经理杨德龙与财经大V、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分别围绕"价值投资"与"市场信心重构"展开深度分享。尽管两人 论述角度不同,但核心均指向"长期主义"与"政策驱动下的结构性机会",共同为投资者勾勒出2025年A 股的投资逻辑与行动框架。 2、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明确"AI+商业应用"是未来核心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2025年)将催生新产业机遇。他管理的基金已布局相关领域,认为"科技股的投资需结合政策落地与 订单释放节奏"。 3、居民储蓄转移的红利:指出房地产时代结束后,股市将成为承接160万亿居民储蓄的主战场,建议通 过基金配置"前十大重仓股清晰、调仓灵活"的产品,分享股权时代红利。 李大霄则从市场生态与投资者行为角度,提出价值投资的"落地法则": 一、价值投资的实践: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 杨德龙以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为引,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提出三大核心观点: 1、长期持有优质资产:通过茅台等案例,强调"做好股东"的重要性。他认为,A股虽仅有30余年历 史,但已诞生一 ...
杨德龙:2025年“十大预言”得到初步验证 布局下半年投资机会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21 11:03
Group 1 - The core prediction for 2025 indicates a decline in the US stock market, dollar, and US Treasury bonds, while A-shares and Hong Kong stocks are expected to enter a bull market driven by technology stocks [1][2] - The US economy is projected to slow down,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 continuing its rate-cutting cycle, leading to a gradual decline in the dollar index and increased risks of a peak in the US stock market [2][3] - The recent launch of China's DeepSeek model has challenged the perception of US technological dominance, contributing to a decline in US tech stocks [2][3] Group 2 - The Federal Reserve's interest rate cuts have been delayed due to concerns over rising prices from the trade war, despite previous cuts totaling 100 basis points [3][4] - Warren Buffett's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US stock holdings is attributed to high valuations, with Berkshire Hathaway holding $350 billion in cash, indicating a cautious approach to market entry [4] - China's economic data shows improvement, with a target GDP growth of around 5% for the year, necessitating more stable growth policies to boost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5][6] Group 3 - A significant shift of household savings towards capital markets is anticipated, as the real estate market has peaked and is no longer a viable investment avenue [6][7] - The decline in deposit rates below 1% is expected to encourage investments in the stock market, with government policies aimed at stabilizing both the real estate and stock markets [7][8] - Fiscal policies are expect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especially during periods of economic slowdown [8][9] Group 4 - The market is likely to favor high-quality leading stocks in sectors such as brand consumpt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brokerage firms, with technology stocks leading the charge [8][9] - International market volatility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with gold prices projected to rise in the long term due to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dollar's value [9][10] - The expectation of a stronger RMB and increased foreign investment in A-shares and Hong Kong stocks is noted, as Chinese assets are considered undervalued [10][11] Group 5 - A bull market in A-shares and Hong Kong stocks is anticipated, with significan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a notable increase in the potential for profit [11][12] - The overall market is still at a low point, presenting a favorable time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 in Chinese assets as valuations are expected to recover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