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
icon
Search documents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非遗展风采 生活韵更浓
He Nan Ri Bao· 2025-06-14 23:58
非遗是解锁乡愁的钥匙,更是现代人找寻精神原乡的温暖寄托。喝一碗热乎乎的胡辣汤,品一杯香气四 溢的信阳毛尖,当乡愁以具象形态融入生活,便是非遗对一方水土最深情的告白。 "香的本源是自然,自然中的植物与人类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线香制作技艺郑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 彦妍点起一根香,为游客讲解。李彦妍团队将典籍中的香方和地域符号结合,制作出贴近当代审美的产 品。"比如这款以香为主体制作的冰箱贴,是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联名的特制款,特别选用了河南的 土、小麦,加入太行崖柏、南阳玉兰等多种河南香料,调配出'老家河南'的味道,卖得格外火爆。"李 彦妍介绍。 一城启幕,多地同燃。除了主会场的精彩活动,河南各地的分会场也亮点纷呈,以多元形式展现非遗魅 力。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围绕 这一主题,我省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全新活力。 6月13日晚,河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鹤壁浚县古城启动。作为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当天晚上的浚县古城成了"非遗大观园",以"一街一景、一步一韵"的设计理念,精心策划 ...
焦点访谈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非遗如何成为各地文旅新名片
Yang Shi Wang· 2025-06-14 16:41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in China, particularly in tourism, with local initiatives in places like Shaanxi Province successfully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tourism experiences [1][6][12]. Group 1: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 The trend of "traveling with ICH" has emerged as a new wave in the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with various cities leveraging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attract visitors [1]. - In Shaanxi's Ziyang County, local residents creatively participate in performances that must include Ziyang folk songs, showcasing the community's engagement with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3][6]. - The integration of ICH into tourism has led to increased visitor numbers and spending, with Ziyang receiving 433,000 domestic tourists during the Qingming and May Day holidays, generating a total expenditure of 210 million yuan, a 97% increase year-on-year [11]. Group 2: Local Initiatives and Economic Impact - The local governmen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ing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aiming to transform county-level tourism into a pillar industry [6][11]. - The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experiences, such as tea picking and folk song performances, has attracted a diverse range of tourists, enhancing their engagement with local culture [8][9]. -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ICH has led to a resurgence of interest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with more young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raditional singing competitions and learning folk songs [12][15]. Group 3: Futu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ed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ICH to keep it relevant and appealing, with local communities becoming cultural ambassadors and storytellers [15][17]. -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ICH into tourism not only preserves traditional practices but also boosts local economies, as seen in various regions across China [15][17]. - The cultivation of new ICH representatives among the youth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transmission an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tributing to a stronger cultural identity [17].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Hai Nan Ri Bao· 2025-06-14 00:10
加强重点项目保护传承,创新产业化发展路径 海南:非遗"烟火气"激发文旅新活力 如今的海南非遗版图,已是繁星满天: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3项,市县级以上 非遗项目3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先后认定非遗传承村16个,建 设黎锦技艺传习馆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非遗工坊119个……海南以"非遗+"的无限可能, 推动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融入人间烟火。 从"急需保护"到走向世界 从海南五指山到法国巴黎,相隔上万公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但黎锦却能激起两 地人民的艺术共鸣。 今年3月,黎锦再度闪耀巴黎时装周——知名设计师品牌VeroniqueLeroy发布的2025/26秋冬黎锦大师合作 系列,让世界时尚界的目光再次为这门东方非遗的生命力停留。 事实上,黎锦的出海版图早已描绘: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走入意大利米兰设计周,在马耳他、 德国和保加利亚举行巡回展,在日本大阪世博会进行展示……每一次亮相世界,黎锦的经纬线屡屡成为瞩目 近日,第五届三亚南山非遗季上,海南黎族传统打柴舞吸引外国游客前来体验。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西汉蕲年宫当 王莽青龙瓦当 莲花纹瓦当 树木纹瓦当 G (0) (D) 云纹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 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但瓦当大量使用还是在西周时期, 在陕西西安、宝鸡一带的西周宫殿及宗庙建筑遗址中,均发现了瓦当。在陕西扶风、岐山的周原遗址, 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的素面瓦当,这些朴素的建筑构件,开启了瓦当艺术的千年传奇。 "瓦当艺术的发展,映射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研究发现,从纹饰上 说,西周时饰重环纹,后来出现绳纹、饕餮、云山、卷云、树林、动物、龙凤纹等。秦代的瓦当以图案 一方青瓦,半轮明月,静静诉说着华夏建筑的千年故事。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之上,瓦当犹如一枚枚 精致的印章,既守护椽木免受风雨侵蚀,又以精美的纹样展现着古人的审美追求。何为瓦当?《辞海》 有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宋代《营造法 式》中称瓦当为"华头筒瓦"(此处"华"通"花")。这些建筑构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独特记忆。 和动物纹饰为主,当时七雄各自称霸一方,所使用的瓦当也各具特色,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局面,使得瓦 当艺术迎来了它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从“抢救修补”到“智能预防”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Yang Shi Wang· 2025-06-13 09:24
央视网消息: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目前,我国文物 保护工作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今天我们来看西安古城墙创新推出的"数字方舱"如何成为守护文化遗产的"哨兵"。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近年来,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在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遍布城墙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的数据持续汇聚,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 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比对分析,系统可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自动触发预警并通知文保监测员。同时,该平台能智能识别游 客攀爬、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推动指挥决策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大幅提升文物保护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遵循"最小干预、无损探测"原则,西安城墙完成史上最大规模、全段13.74公里的全面隐患排查。工作人员采用无人机摄影、激 光扫描等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直观呈现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以及836处疏松体分布情况,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 域重大突破。 西安城墙打造的"数字方舱"系统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 ...
北京:打造“非遗+文旅”新场景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3:02
到天坛公园探访非遗打卡点,进稻香村品非遗美食,赴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集非遗文创兑好礼,日前,在 北京东城,一场围绕非遗内容展开的文旅活动——2025年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拉开帷幕。 近年来,东城区构筑起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播矩阵,其"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惠及许 多保护单位。本次活动现场为纳入扶持和奖励范围的44个优秀项目和传承人颁发了奖牌。获奖单位天坛 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记录国家级非遗中和韶乐'项目是第二年获得东城区非遗焕新优秀项目 扶持计划资助的,不仅在资金上,还在宣传展示、平台搭建上给予了项目全方位的支持。我们有信心与 区文旅局和相关部门一道,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好、发展好。" 东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非遗的青春,在于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者的突破。未来,东城将持续推进 非遗'焕新计划',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遗产保护观,以及'保护第一、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均衡 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老字号''非遗+文创'等手段,从机制焕新、产品 焕新、生态焕新三个维度,推动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促进非 遗与老字号融合 ...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Ren Min Wang· 2025-06-12 06:47
刘珺 6月11日下午,"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正式启动。 本场融合了法律普及、文脉梳理、考古体验的文化盛事,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 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物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 阳市博物馆协会、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年度主题,组织发起"全民参与、科 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充分运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在"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决赛角逐 的热烈氛围中,有力推动文物工作深度融入公众生活,致力于将文物保护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必修 课",生动展现新时代沈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 全民普法,文物保护法走进千万家 "发现文物该怎么上报?历史建筑能随意改造吗?"活动现场,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 行本及宣传册随数字屏签到同步发放,内页"一图读懂文物保护法"格外醒目。采用全数字屏展出"法护 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新文物保护法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由讲解员生动讲述文物执法中的 本土案例,让抽象法条变成"看 ...
甘肃: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方案出炉
news flash· 2025-06-11 00:12
日前,甘肃多部门共同制定《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分 阶段提出2025年、2030年底、2035年底的主要目标。2025年,以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 彩丘等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重点,启动遗产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国际交流 合作等项目,加快构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河西走廊 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初见成效。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自 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形成 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标准规范和实践经验。到2035年底,把河西走 廊建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行地、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地、极富活力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地、极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2025年,河西走廊国 家遗产线路建设将推动落实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央视新闻)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Shan Xi Ri Bao· 2025-06-10 22:30
6月10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 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包括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 区域。其中,展陈板块通过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展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功 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集中展现陕西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 丰硕成果。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其建成开放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也 是陕西非遗宣传展示的全新窗口。 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全省各 地将开展1151项活动,让群众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非遗及其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陕西 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陕西省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深入挖掘陕西非遗的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 界融合,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 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柏桦) 此次主会场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
创新文化遗产品牌,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Xin Hua Ri Bao· 2025-06-10 06:32
驱动文化遗产品牌业态创新。借助动态交互技术重塑文化遗产的感知范式,突破传统展示的物理边界。 通过整合视听、触感、环境变量等多重感知通道,构建可实时响应的沉浸式体验系统。重点在于运用数 字建模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解构,结合环境传感器动态调节温度、湿度及光影层次,形成与历史情 境相契合的氛围场域。南京博物院打造文物修复密室,参与者可借助显微成像设备观察器物纹饰裂变, 通过触控屏幕完成虚拟修复工序,专家团队将专业保护流程转化为可交互的叙事节点,使文物保护知识 经由亲身体验完成价值传递。此类业态创新不仅重构了观众与文物的关系,更开创了文化遗产教育的全 新路径。 □ 朱可心 构建国际认证体系和因地制宜的输出机制,畅通文化遗产品牌的商贸渠道。随着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越 来越多的国家都在追求高附加值的科技文化经济。高水平的认证体系和因地制宜的输出机制是畅通商贸 渠道、推动全球文化经济提质增效的必要前提。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一系列具 有高度权威性的国际机构,建立完善具有普适性与权威性的标准框架。通过"基础层、技术层、伦理 层"的审查机制完成文化本真性认证;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从原材料筛选采集到成品输出的全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