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Search documents
青年消费账单里藏着文化认同: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非遗+”消费物有所值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6-09 00:17
"扎染看似简单,其实最考验耐心。"重庆大学的蔡雨洁轻捻着随身携带的扎染布袋说。从兰草等植物中 提取色素,再将布料用皮筋扎出形状,用染料染色,在水质、酸碱度、时间把控等环节的综合作用下, 才成就一块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染布。将手放进染缸的那一刻,奇妙的触感与对未知成品的期待交 织,让蔡雨洁完全沉浸其中。 浙江大学"开源课堂"书法课上,杜江晗会专门设置讲解书法历史和知识的环节。尽管还在浙大读书,但 他已经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小老师"了。除了传承、传播书法文化,杜江晗还是非遗产品的消费者。练习 书法时需要的不同型号的毛笔、纸张、墨水,都在他的消费清单上。大学期间他还学习了篆刻,这项新 的非遗爱好,也会涉及各种材料,"比如篆刻需要练习的石头、印泥、盖印的纸张、印床、砂纸等,开 销比练习书法会更大一些。" "非遗+"链接不同场景,正在撬动消费市场,非遗衍生文创产品、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元素服饰等已经 涌入一些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圈。年轻人为什么愿意消费非遗体验或产品?他们在观看、体验非遗时了 解、感受到了什么?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1382份,其中74.89%受访者曾为非遗相 ...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8 22:50
"走读北京"走进恭王府。图为张传玖(左二)在为参加活动者讲解。 吴沂萱摄 受访者供图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赵锥子胡同24号院。 来自美国的一家人在93号院博物馆体验非遗文化。 受访者供图 从2017年计划发起至2025年,通过公益项目支持707个项目团队开展超2000场相关活动,包含讲 座、展览、课程、城市探访等多种形式。同时,以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多元化的支持渠道,将名城保 护文化实践的自发力量凝聚为可持续的社群,积累持续开展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团队近百支。这说的是 四名汇智计划。 该计划由北京市西城区发起,以"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为核心,搭建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多 方资源的共享平台,支持文化遗产保护自发行动。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科技、创意与赋能——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上,四名汇智计 划荣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 "四名汇智计划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不限主题和类型对各类名城保护文化实践活动予以广泛支持 的包容性平台。"四名汇智计划秘书长王虹光说。 胡同里的博物馆 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 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大栅栏铁树斜街胡同的一座由传统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博物馆——93号院博物 ...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Xin Hua She· 2025-06-07 07:08
南海怀抱,碧波倒映文明印记 五指山麓,黎锦织就千年智慧 在祖国最南端的琼州大地上 海南执山海为卷轴,化文脉为丹青 将历史传承编织进时代经纬 在古今交融中探索发展之路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时指出: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殷殷嘱托,一脉相承 让文化激活发展的深层动能 成为海南发展振兴的重要路径 黎锦斑斓织古韵 琼韵绕梁传新曲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从单一技艺到复合业态 古老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新机 椰岛的非遗故事走向国际舞台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品史上的"活化石",其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2023年4月30日,手工艺人在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现场 编织黎锦。 2024年9月27日,以海南黎锦元素为创作主题的服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场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上亮相。 2024年4月24日,海南定安县琼剧团的演员指导定安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练习琼剧。琼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 ...
11家企业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居江苏第一
Nan Jing Ri Bao· 2025-06-06 02:23
文化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有力引领。江苏2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 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南京市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南京也相继出台《南京市促进 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关于促进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 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南京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 案》等专项政策的制定,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了企业"出海"的成本与风险。 在政策的推动下,南京积极培育壮大本地经营主体,宣传、文旅、商务、科技、金融、海关等多部 门加强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工作,打造"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平台,极大激发了企业文 化"出海"的热情。 近日,商务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共同发布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 业和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其中,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南京艾迪亚动漫艺术有 限公司、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唯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网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11家企业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占全省的31.4 ...
【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文化遗产
Shan Xi Ri Bao· 2025-06-03 22:28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管委会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 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秉持"最小干预"原则,通过科技赋 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步入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个数米宽的数字大屏中间是西安城墙全域数据模型。屏幕上,多 个板块显示着西安城墙各方面的实时数据。 "这是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其整合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防汛指挥、安全应急4个方 面的数据要素。"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监 测、AI智能体等手段帮助平台对城墙实施全方位监测和管理。我们设置了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 机制,将城墙预防性保护的标准、机制等进行数字化呈现。" 漫步西安城墙上,你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砖石,还可能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驻足大明宫国家遗 址公园,你目光所及的不只是斑驳的夯土,还可能是一处盛唐气象的缩影。在时光的长河中,西安市宛 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风雨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 ...
不要把农业文化遗产“冷冻式保存”
Jing Ji Ri Bao· 2025-06-02 22:04
但凡遗产,保护皆是基础。农业文化遗产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活态遗产,易受到城镇化、工商业活 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这是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抓紧保护就成为国际共识。我国是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的积极推动者,2015年,出台全球首部专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21年乡村振兴促 进法实施,成为世界首个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法律的国家,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 慧。 历经千百年,跨越时空,农业文化遗产依然具有独特价值,对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也具有重要 作用。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的绿色食品和优美景观,蕴含的农耕文化和生态理念,高度契合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诸多农业形态和模式,也可以从中找到借鉴。由此来看,不管是世界级 还是国家级、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初衷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而是要创新传承、永续利用、造福 社会。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绽放在广袤乡间的有机体,最大特点就是活态和活性。因 此,既不能盲目开发,造成破坏;也不能"冷冻式保存",忽视发展。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才 能不断推进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济价值实现是保护与发展的关键,立足各遗产的资源、技术 ...
焕新增绿传文脉
Ren Min Ri Bao· 2025-05-30 22:22
北京"全聚德·中轴食礼"点心试吃不断;杭帮菜冷菜"千里大运河"引人围观……5月29日上午,2025中国 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的配套活动,以"运河风物"为主题的京浙两地文化符号展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 馆,呈现大运河两端——北京与杭州的地域风物与生活美学。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自2019年创办以来,有力推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交往,助力千年运河焕 发时代新风貌。 打造运河文化新地标,构建璀璨大运河文化带。 在北京通州区运河旁,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 大文化建筑掩映在绿树花海中,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通州古城保护等工作,燃灯佛舍利 塔与周边古建筑群、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等遗址遗迹得到系统性保护修缮。近600年历史的永通桥风貌 再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已建成开园,路县故城遗址"一馆一园"开放在即。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杭州近年来坚持"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定位,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 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杭钢公园、西泠武林美术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一批运河文化地标,广受游 客欢迎。 焕新增绿 ...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Jin Rong Shi Bao· 2025-05-30 03:14
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路在何方?在新时代如何繁荣文艺创 作?如何加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如何促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如何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数 智"如何赋能文化贸易?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部 门代表、专家学者、行业人士等,围绕这些文化领域的时代命题,在10个分论坛上,共同探讨如何深化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古城的灵魂在于文化",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说。对于古城来说,留 下的不仅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在于赋予"人"的生命力和烟火气;对于古城人来说,保护的不仅仅 是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俚语方言,更是构筑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和基因图谱。在推动古城保护的探 索中,"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一直是阆中古城的最大特点、最大价值、最大优势。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此次高峰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凝 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聚焦"老城保护与复兴"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化遗产正是文明的基因库,是民族精神的根脉 ...
“非遗+”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Si Chuan Ri Bao· 2025-05-30 00:29
5月29日,外国游客在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中选购非遗产品。 5月29日,一位外国游客在非遗展中近距离感受川剧变脸的魅力。本组图片由记者 向宇 摄 5月28日,非遗节开幕当天,"二十四节气"手游发布、"趣构成纹"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展示了数字化技术为非 遗创造的多种可能。以节气为主题的游戏,可以让玩家在娱乐中深刻领悟中国人总结的物候智慧;"趣构成纹"不 仅提供了蜀锦织造的体验场景,观众还可以根据蜀锦传统纹样进行再创作,并且把自己创作的图案打印出来带回 家。 数字技术,为非遗的表达提供了新方式,也提升着非遗的表现力。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冬介绍, 依托公司开发的可灵AI,快手曾和四川、广西等5地文旅官媒推出让熊猫拉二胡等AIGC创意文旅宣传短片,迅速 登上快手当天的热度榜首,助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23年,快手30岁以下年轻创作者发布的非遗视频内容颇受欢迎。其中,传承千年的茶文化深受 年轻人喜爱,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抵达年轻群体。 深耕文化IP打造差异化体验,数字技术赋能扩大表现力,跨界合作创造新的消费业态,正成为非遗从业者们 的共识。如今,蜀绣、银花丝、蜀锦、道明竹编等非遗纷纷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再扩容,农业“三大新名片”背后蕴含哪些千年生态密码?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5-29 09:40
总数又增加!近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 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 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5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是既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又至今还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农业生产系统。我国 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耕作实践,到庭院民居、古村深巷的乡村景观; 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到耕读为本、邻里守望的村规民约……这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案,值得与世界各国分享。 农业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持续发展的。就说这次入选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其起源于南 宋时期淡水珍珠培育的技术创新,当地养殖户在先辈经验的指引下,持续突破"珍珠质量提高技术"等淡 水珍珠蚌养殖的关键性技术,不仅保留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还持续为全球淡水珍珠蚌养 殖提供技术支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我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至今已认定7批共188项中国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我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