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芯

Search documents
豪鹏科技(001283):25H1业绩预告亮眼 期待下半年AI端侧产品放量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12 00:29
事件:公司发布2025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5H1 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6.8-28 亿元,同比+15.72%至 +20.90%,中值27.4 亿元,同比+18.3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90-1.02 亿元,同比+228.03%至 +271.77%,中值0.96 亿元,同比+249.90%;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0-0.82 亿元,同比+308.80%至 +378.88%,中值0.76 亿元,同比+343.84%。分季度看,预计25Q2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15.75 亿元, 同比+10.04%至+19.12%, 环比+18.81%至+28.61%,中值15.15 亿元,同环比+14.58%/+23.71%;实现归 母净利润0.58-0.70 亿元,同比+139.77%至+189.22%,环比+82.90%至+120.62%,中值0.64 亿元,同环 比+164.49%/+101.7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45-0.57 亿元,同比+135.33%至+198.23%,环比 +78.83%至+126.62%,中值0.51 亿元,同环比+166.78%/+102.72%。业绩略超市 ...
每日速递 | 赣锋锂业公布大容量固态储能电池进展
高工锂电· 2025-07-11 10:44
◆ 电池 ◆ 上海洗霸 第一代 eVTOL 固态电池完成测试 上海洗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的固态电池先进材料创新实验室与上海科源固能新能 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近期完成第一代高比能软包固态锂离子电池设计工作,并通过短期测 试。 该款电池能量密度为340Wh/kg,超预期完成设定目标320Wh/kg。 支持5C大倍率放电, 在-20℃低温环境下,电池容量衰减<15%,满足eVTOL常规使用场景。 该电池预计将率先应用 于eVTOL领域,电芯理论上可实现2吨级eVTOL单次飞行250~300 公里。同时该电池理论上也满 足目前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的电池性能需求。 国轩高科上半年为 赣锋锂业研制的304Ah方壳磷酸铁锂固态储能电芯循环寿命已超过4000次(循环测试仍在进行 中),相对液态电池安全性、低温性能、贮存性能等方面体现出优势。 对比液态电池4000次循环测试中,304Ah固态电芯总体容量保持率更高,尤其是前面1000次循 环中,稳定性明显提升;304Ah电芯在8mm针刺测试中电压降为零,表明穿刺使得电芯内部真正 内短路,电芯温度升高到260℃,没有发生热失控,体现了固态电池突出的安全性能。 01 ...
亿纬锂能20250707
2025-07-07 16:32
亿纬锂能 20250707 摘要 美国储能市场前景乐观,延续至 2033 年的补贴政策及《大而美法案》 提供的 48 亿美元补贴(覆盖 30%-50%投资额)为行业带来高确定性, 预计 2025-2026 年增速将保持良好势头,但需关注政策细则调整。 公司正评估《大而美法案》影响,调整策略以确保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 该法案对敏感实体成本占比的规定,通过现有合同例外条款提供缓冲, 已签合同企业仍有机会享受补贴。 公司马来西亚项目具备关税优势,将成未来重要竞争力。一期消费电子 项目预计 2025 年量产,二期 10-15GWh 储能柔性产线预计 2026 年初 交付,三期 38GWh 储能工厂处于前期规划阶段。 马来西亚工厂电芯服务美国市场具成本优势,定价将与中国有所不同, 预期盈利情况更好。二期储能项目预计年底落地,目标 2026 年满产, 满足未来 2-3 年抢装周期需求。 与 AESI 及北美大客户签署的大型储能订单不受最新敏感实体法案影响, 可从 2026 年初开始在马来西亚工厂正常供货。2025 年底前开工的储 能项目不受敏感实体影响。 短期内,《大而美法案》可能会对储能行业产生一些影响,但从长期来看, ...
充电宝的火,会烧到储能吗?
行家说储能· 2025-07-04 11:43
行家说储能 近期,充电宝安全问题频上热搜。Anker(安克创新)宣布,主动召回旗下4款移动电源产品,原因是电池供应商擅自使用了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可能会引发内部 短路。而就在不久前,罗马仕也因为类似的问题宣布召回。 另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数据显示,充电宝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达43.6%,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品牌因此召回超200万件产品。召回事件 根源 都指向了电芯、原材料和代工。 表面看是消费电子领域的个案,实则拉响了储能行业安全风险的警报,代工模式失控所引发的安全风险,正在储能领域悄然蔓延。 ▋ 储能电芯代工模式:速成神话还是定时炸弹? 当前,储能电芯采用代工模式已非秘密。在新型储能产业快速扩张期,许多企业为抢抓机遇,加速出货,选择将有限的精力和核心资源聚焦于"研发+品牌",而将生 产环节外包。 这背后的核心商业逻辑是"借力生产",表面看,由于自建储能电芯产线投资巨大、周期漫长,面对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代工"成为抢时间抢项目、快速切入市 场的捷径。 这种代工模式能 降低固定资产投入风险,缩短产品问世的时间窗口、助力企业利用规模效应分摊成本,却潜藏不容忽视的供应链风险,如原材料价格波动 ...
财信证券晨会纪要-20250703
Caixin Securities· 2025-07-03 05:56
证券研究报告 2025 年 07 月 03 日 | 市场数据 | | | | --- | --- | --- | | 指数名称 | 收盘 | 涨跌% | | 上证指数 | 3454.79 | -0.09 | | 深证成指 | 10412.63 | -0.61 | | 创业板指 | 2123.72 | -1.13 | | 科创 50 | 982.64 | -1.22 | | 北证 50 | 1439.15 | -1.23 | A 股市场概览 | 类别 | 总市值 | 流通市 | 市盈率 | 市净率 | | --- | --- | --- | --- | --- | | (亿元) | | 值(亿元) | PE | PB | | 上证指数 671552 | | 521228 | 12.37 | 1.28 | | 深证成指 229174 | | 188257 | 20.28 | 2.15 | | 创业板指 | 59585 | 47312 | 27.77 | 3.86 | | 科创 50 | 34553 | 23045 | 53.23 | 4.13 | | 北证 50 | 3194 | 2196 | 49.41 | 4 ...
望城经开区193亩闲置仓储地“蝶变”智能工厂 | “长沙市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③
Chang Sha Wan Bao· 2025-07-02 23:23
长沙晚报7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贾凯清)从产品制造到物流系统,整个产线自动化率达99%,生产线一天可生 产约1.4万支电池……7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望城经开区的德赛电池储能电芯一期项目,只见厂房内玻璃幕墙上 映出机械臂忙碌的光影。这个自动化、标准化、体系化、数字化的智慧工厂,三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闲置 仓储用地。 望城经开区德赛电池储能电芯一期项目产线自动化率达99%,实现年产值64亿元,年税收2.4亿元,亩均税收124 万元 193亩闲置仓储地"蝶变"智能工厂 2019年1月,某物流公司通过招拍挂方式竞得该地块,用地面积193.14亩,用途为仓储物流用地。但受多重因素 影响,该公司建设意愿渐弱,项目未实际进场施工,造成土地资源被闲置浪费。 为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望城经开区遵循"提升发展一批、政府收储一批、强化二次利用"的原则, 采取政府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对土地用途进行调整后重新供地。 2022年6月,望城经开区等与该物流公司签订补偿协议,以1.39亿元收回其土地,7月挂牌给德赛电池储能电芯 一期项目。2023年5月,德赛电池储能电芯一期项目全面建成。 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生产设备,搭建储能 ...
储能与锂电领域动态频出:巨头竞逐、项目签约与跨界调整并行
Huan Qiu Wang· 2025-07-01 08:22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期,储能与锂电领域动态不断。阳光电源(300274.SZ)与宁德时代(300750.SZ)围绕第三代储能电芯定义权展开激烈争夺。6 月,阳光电源发布搭载684Ah电芯的新款储能系统,电芯由欣旺达供应;宁德时代宣布587Ah电芯于4月投产。当前储能行业处于二代向三代电芯过渡期,二 代容量为314Ah,两大阵营分化明显,阳光电源作为全球储能系统装机与订单量第一的集成商,与全球最大储能电芯供应商宁德时代存在竞争,近年双方电 芯供应合作减少。 亿纬锂能(300014.SZ)积极扩大海外储能电池产线。6月27日,其宣布在马来西亚投资不超86.5亿元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期不超2.5年。马来西亚工 厂是亿纬锂能首个海外电池制造基地,一期已投产,二期储能电池产线预计2026年初量产。扩建产线旨在降低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去年以来中国储能电池出 口美国面临高额关税壁垒。亿纬锂能还在匈牙利等地布局海外工厂,海外投资总额约260亿元,且已在6月30日递交港股二次上市招股书。 钛白粉企业跨界锂电领域遭遇挫折。2021年以来,多家钛白粉企业公布跨界新能源锂电池计划,但因国内磷酸铁产能过剩、项目盈利前景不明,相 ...
储能电芯大尺寸之争:是危险还是进化?
行家说储能· 2025-06-25 07:52
Core Viewpoint - The ongoing debate over energy storage cell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sizes (587Ah vs 684Ah), reflects a significant evolution in the industry, with divergent opinions on whether this is a necessary advancement or a sign of low-level internal competition [2][4]. Group 1: Nature of the Size Debate - The size debate is fundamentally a competition of techn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rather than a simple physical enlargement [5]. - Both winding technology (587Ah) and stacking technology (684Ah) face challenges related to material stress, thermal management,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 indicating that the competition is rooted in complex technical logic [6]. - The essence of the size debate is about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ical routes and collaborative cost reduction across the industry, rather than a zero-sum game [7]. Group 2: Innovation Approaches - The industry is witnessing a matrix of "incremental innovation + breakthrough reserves," where gradual innovation is favored to avoid risks associated with radical changes [9][11]. - Stacking technology, while theoretically suitable for larger capacity cells, must consider market demand, supply chain compati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maturity [10]. - The ongoing "size debate" in the photovoltaic sector, despite criticisms of being "internal competition," has led to standardization and cost reductions that ultimately benefit the end market [11]. Group 3: Industry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on - Differentiated competition through division of labor is seen as a reflection of industry efficiency, with winding camps (e.g., CATL, Hicharge) leveraging existing production advantages to minimize costs [14]. - The stacking camp (e.g., Sungrow) is exploring new processes to provide technological reserves for the industry [14]. - The size debate offers more choices for downstream applications, supporting innovation in system integration that relies on diverse cell technologies [14]. Group 4: Conclusion on Industry Progress - The size debate is an inevitable path for industry advancement, with the diversity of technological routes being a natural phenomen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apid development [16]. - The industry should rationally assess the technical logic and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size debate, recognizing that size upgrades result fro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 in materials, processes, and systems [16]. - Ultimately, the market will validate the optimal solutions, and the industry's progress requires patience and inclusivity, allowing leading companies to showcase their strengths in an orderly competition [17].
电池产业政策转向, 远景北美战略的“张驰之道”
Sou Hu Cai Jing· 2025-06-24 11:01
在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执政后,美国清洁能源政策随之快速转向。叠加关税政策影响,过去两年快速崛 起的美国电池产业目前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已在美国布局产能的电池企业而言,重新评估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将是对其 战略调整是否果断,以及供应链韧性的巨大考验。 主动出击,优化在美电池项目节奏 作为为数不多的在亚洲、欧洲、北美均具备产能网络的电池企业,远景动力近日表示,公司已根据实际 情况优化在美战略布局:主动提速储能业务,位于田纳西工厂的储能产线已于今年4月率先投产;同时 暂缓动力电池项目,正审慎评估其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电池工厂(简称南卡工厂)的建设,直至美国市场 政策明朗。 据悉,南卡工厂原计划为宝马等客户在美本地化生产提供配套。远景动力表示,公司将通过全球产能灵 活调度,持续保障战略客户在北美及全球市场的交付需求,全球合作关系保持不变。 这项调整正值美国清洁能源产业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之际。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初上台以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叫停扶持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 上个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如果该法案进一步获得参议院批准,上一 届拜登政府对于清洁能源的资金扶持将被大幅 ...
三大悬念!储能下半年有何不一样?
行家说储能· 2025-06-24 05:20
"谋天时不如掌变革之机,据地利何如观产业之势",2025年8月13-15日,第四届EESA储能展将启幕。这一金秋时节的行业盛会,将汇聚储能行业哪些玩家, 发布哪些创新技术和产品?释放怎样的行业发展信号?揭示哪些新的游戏规则? 下半年的储能悬念 行家说储能 进入2025年年中,伴随136号文夯基定调、江苏分时电价等政策落地,中国储能军团正在完成从政策哺育到市场化价值搏杀的成年礼。这场关乎生存质量的进 化,没有旁观席——每个入局者都在以今日之刃重塑明日的游戏规则。 去年9月,行家说储能亲临第三届EESA储能展会现场,并发布"分水岭来了?2024年储能业三大态势( 点这里 )"。 时隔一年,第四届EESA储能展将于8月登场,我们期待在这里找到:去年预判的验证、今年的现实图景、未来的发展风向。 ■ 储能电芯两大阵营将如何演变? 去年,透过EESA储能展,我们观察到:储能电芯587Ah、590Ah、628Ah、630Ah、688Ah、690Ah、1130Ah等多种规格并存,业内预言储能 电芯研发的分水岭来了。 时隔不到一年,阳光电源684Ah和宁德时代587Ah的正面对决,将系统和电芯企业拉入下一代储能电芯的定义权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