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有效需求不足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美贸易摩擦下的经济形势:抓住偶然背后的必然
3 6 Ke· 2025-07-08 02:33
从2025年4月2日开始,中美之间的关税大战就演变成了一出前所未有的"大戏"。美国先是打着"对等关税"的旗号,对中国商品加征34%的关税,中国也立 刻"以牙还牙"。短短几天里,双方的关税税率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飙升到125%。虽然5月在日内瓦的经贸会谈上,双方暂时"握手言和",同意把关税降 到10%并继续谈,但这场博弈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依然让全世界都捏着一把汗。 至于中美这场贸易摩擦到底什么时候能"见分晓",普遍的看法是,这会是一场持久战。它不是谁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美国和中国已经形成的一种经济共 识。现在,中国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则铁了心要"美国永远第一"。而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除非有一方愿意"退居二线",否则这 场较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有分析师甚至预测,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直到双方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面对如此宏大的变局,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徐高博士在其混沌课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他强调,贸易摩擦虽然充满了各种意想 不到的"偶然",但更关键的是要抓住这些偶然背后的"必然"。正如恩格斯所言,经济运动作为一种必然力量,它会穿过无数的偶然事件,推动历史向前 ...
2025下半年,钱往哪里投?
Sou Hu Cai Jing· 2025-07-07 14:05
内容来源:2025年6 月 21 日,混沌创新必修课《抓住偶然背后的必然 —— 贸易摩擦中的经济形势》 分享嘉宾: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责编| 柒 排版| 鹅妹子 对等关税的背后,是美国长达40年的贸易逆差,是美国的国内需求过于强盛和国内供应的严重不足。而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形成了镜像——国内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过剩。 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中美都有必须解决的矛盾。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不能用微观经济的经验给宏观经济"开药方"。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从反常识的角度来梳理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内在逻辑,抓住偶然中的必然,破局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困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2025年4月2日,美国提出了"对等关税"的法案,在对全球普遍加10%关税的基础上,更对中国加征34%关税。但戏剧性博弈才刚刚开始。 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加征34%关税。 4月8日,美国对中国"对等关税"提高至84%;4月9日,中国对美国关税加征率提高至84%。 第 9047 篇深度好文:19319 字 | 25 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美国提出的"对等关税"法案,让全世界看到全球化已经到了历史转折点。 ...
深度好文 |中美贸易摩擦下的经济形势:抓住偶然背后的必然
混沌学园· 2025-07-07 01:13
从 2025 年 4 月 2 日开始,中美之间的关税大战就演变成了一出前所未有的"大戏"。美国先是打着"对等关税"的旗号,对中国商品加征 34% 的关税, 中国也立刻"以牙还牙"。短短几天里,双方的关税税率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飙升到 125% 。虽然 5 月在日内瓦的经贸会谈上,双方暂时"握手言和", 同意把关税降到 10% 并继续谈,但这场博弈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依然让全世界都捏着一把汗。 至于中美这场贸易摩擦到底什么时候能"见分晓",普遍的看法是,这会是一场持久战。它不是谁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美国和中国已经形成的一种经济共 识。现在,中国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则铁了心要"美国永远第一"。而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除非有一方愿意"退居二线",否则这 场较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有分析师甚至预测,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直到双方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面对如此宏大的变局,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徐高博士在其混沌课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他强调,贸易摩擦虽然充满了各种意想 不到的"偶然",但更关键的是要抓住这些偶然背后的"必然"。正如恩格斯所言,经济运动作为一种必然力量,它会穿 ...
全市场都在等待再通胀
远川研究所· 2025-06-26 11:50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 ,作者张伟栋 远川投资评论 . 看更好的资管内容 其中,最谨慎的可能要属李迅雷。 在去年末发布的《聚焦最终需求——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中,李迅雷预测,2025年物价低位运行趋势 将延续, 全年 CPI 同比甚至将从2024年的0.3%进一步下降到-0.1% , 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于 出口 。 股票市场对经济数据的变化一向敏感,但今年6月似乎是个例外。 从刚刚披露的5月经济数据来看,相比前四个月,大部分领域如社融增速、服务消费、就业数据等均呈 现出边际改善的趋势,结果却撞上了资本市场的冷眼旁观。 原因也许并不复杂:当经济发展要向消费转型已经形成一种宏观共识,持续疲软的CPI6月同比-0.1%, 仍然未见起色,按兵不动也就成为了当前这种混沌状态下,许多人的稳妥选项。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 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 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而过去这三年,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所有变化也的确验证了判断,的确看对了 病症。 问题只是,人们还要等待多久才能看到再通胀的拐点到来? 年初的分歧 去年9月份之后,政策明确转向。但影响通胀的因素实在太 ...
5月制造业生产活力提升,稳需求政策发力空间打开
China Post Securities· 2025-06-03 08:37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报告 发布时间:2025-06-03 研究所 分析师:袁野 SAC 登记编号:S1340523010002 Email:yuanye@cnpsec.com 研究助理:苑西恒 SAC 登记编号:S1340124020005 Email:yuanxiheng@cnpsec.com 近期研究报告 《费用下行支撑盈利改善,关税分担 恐倒压上游价格》 - 2025.05.28 宏观研究 5 月制造业生产活力提升,稳需求政策发力空间打 开 投资要点 (1)5 月制造业生产活力提升,稳需求政策发力空间打开 从 5 月 PMI 指数来看,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之后,市场信心修 正,经济景气度环比改善,生产重回扩张区间,内需小幅改善,仍存 在改善空间,生产修复好于需求,供需缺口有所扩大,有效需求不足 仍是制约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短期 PPI 同比增速或仍会承压,符合 我们前期基准假设,即基于未来不确定性,短期市场微观主体采取谨 慎策略,以订单驱动生产,短期生产、投资和消费或趋于收缩。 在非政策环境方面,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滞胀特点增大。一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关税政策对通胀 影响尚未 ...
货币与政府: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Hua Xia Shi Bao· 2025-05-29 00:46
郭金兴/文 政府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另外一种重要手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总有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倾向,而经济个体的应对 总会出现"节俭悖论",即在经济下行时家庭减少消费、企业减少投资并降低工资,从宏观角度来看,尽管这对每 个个体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总体上会使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政府的稳定化政策通过直接或 间接的方式促进总需求,有助于减少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改变个体对未来的预期,推动经济恢复或者保持在充 分就业均衡状态。此外,由于此时可能存在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对于货币这种更具安全性的资产需求是无限大 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力下降乃至完全失效,直接作用于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将在宏观调控中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被终结,其直接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政策对新出现的滞胀现象束 手无策,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思潮动摇了凯恩斯理论的基础。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有效需求不足之成因的 分析,即如果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并不在于当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出现了失衡,那 么刺激总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只能暂时推迟危机的爆发,却会使结构性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从而未来爆发危机 时 ...
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大家手笔)
Ren Min Ri Bao· 2025-05-19 22:01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复杂越尖锐,急流险滩也就越多,每前进 一步都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胸有成竹的、思虑缜密的,那就要搞顶层设计;对于心里没 底的、还不成熟的,就摸着石头过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 体性、协同性,又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以 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实现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我们提出加强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 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我国40多年来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 河相结合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在改革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利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推动各方面改革有条不紊推进,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公 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政府与市场、内循环与外循环、自主创新与引进技 术等的有机结合,创造出1+1> ...
经济运行的成本、约束与优化
人们通常比较多地关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对经济维持运行所要承受的成本关注度不高。从客观上讲,企业运营的成本容易 计算,无非是生产和经营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成本。对于国家而言,成本的概念也大致类似。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国家财 政支出规模也随之上升,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的赤字规模也有增大趋势,故应该考虑如何让经济运行降本 增效,财政支出的正向乘数效应最大化,以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行,本文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摘要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 ——我国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偏快 我国经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高速增长期,从1980年到2010年这30年属于高速增长期,GDP平均增速超过10%, 2010年 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2011年以后,经济增速开始缓慢下行,就此告别了两位数增长的时代。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主要发生在2011年以前,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是改革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集 中释放阶段,但2011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同时,随着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也 水涨船高,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经济运行成本的上升。 我国土地价格 ...
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才能有解题的思路(上)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27 00:50
导读 疾风暴雨对冲进一步经济压力加剧的风险 9月份我们异常关注当前经济问题,这实际上观察到自7月以来经济压力持续加剧,并已出现螺旋式反馈的苗头。此刻不断地呼吁必须 迅速采取措施予以阻断,以防经济失速的风险进一步加剧。自9月初凤凰论坛至9月11号,我始终在强调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应对当前的经 济形势(全文如下链接9月11日)。 推荐阅读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9月11日)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这半年一系列经济现象来看: 储蓄急剧攀升,信贷低迷,消费持续低迷,就业形势趋于恶化,资产价格普遍下跌,同时居民部门与 企业部门的预期均呈现疲态,尤其是远期金融资产的预期更是低迷,这便是上半年经济状况的缩影。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问一下: 为何企业部门的投资意愿如此低迷?为何居民部门的收入与消费预期如此不佳? 有人总是归咎于信心不足,认为不断提及各种问题只会削弱大家的信心,进而加剧问 题的恶性循环。然而却未曾思考,若不能描述问题,准确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让所有人 埋头,最终只会形成信息茧房,导致更为严重的偏差,这将对投资决策和整体决策产生巨 大的负面影响。 ---付鹏 东北证 ...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11 00:11
导读 在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的长期解决方案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当前 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平衡短期矛盾和长期方案,等待全新结构调整能够带来的新 动能,这阶段的"阵痛"和"平衡",都需要时间去化解和等待; ---付鹏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都开始正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最近的 "应对变化的世界"为主题的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国 内经济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前关于需求侧 的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被避讳。正如央行前行长易纲在峰会上表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实就是供需曲线的失衡,供应和需求就是天平两端,当然当前相比于供给端(过剩)来说,目前需求端的不 足的可能更加突出。正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浦山基金会理事长 余永定余老所言"如果有效需求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那么产能过 剩问题就不存在",当前最需要面对的 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 高善文博士也点出了"中国经济总需求不足的局面,仍然相对比较突出。总需求进一步减弱的风险,可能是今年三季度到四季度的主导 性风险",几乎大家都将关注点集中到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个当前迫切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