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

Search documents
为全球旅客描绘更智慧、更精彩的旅程 闪极科技:让人们“看见”全新风景
Shen Zhen Shang Bao· 2025-07-13 00:16
近期,便携式储能电源(充电宝)的强制性认证新规在国内加速落地执行,面对行业变局,闪极科技 (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波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在当前行业认证政策趋严的背景 下,闪极市场销量实现了两三倍跃升。这家扎根深圳本土的科技企业用"安全"与"智能"的双轨创新,诠 释科技如何让旅途更安心、更有趣。 更安全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蕾 闪极销量逆势增长 近期,在各大机场安检口,旅客随身携带的不合格充电宝会被拦下。这背后,是频发的安全事故、鱼龙 混杂的市场现状以及对航空安全的迫切需求。行业分析显示,新规带来的合规成本飙升,预计将淘汰 30%以上的中小品牌和白牌厂商,市场面临剧烈洗牌。 然而,风暴之中闪极科技迎来了销量的逆势上扬——近期销量增长两三倍。这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其 长期构建的"安全"护城河在关键时刻的厚积薄发。张波表示,闪极创立之初就将高标准认证内化为产品 研发的基因,当政策门槛陡然提高,这种前瞻性投入瞬间即刻就转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据了解,闪极产品的核心壁垒,在于那颗"心脏"——车规级电芯。与市面上常见的聚合物软包电芯相 比,车规级电芯拥有更宽的温度耐受范围(-40℃至85℃甚至更高),更强的 ...
倍轻松销售费用有无失真?上市前后反差大 有规模无利润线上收入有无刷单冲量?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7-12 02:2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文/夏虫工作室 核心观点: 自上市后,倍轻松却出现业绩大变脸,财务总监频繁变动,倍轻松的财务真实性几何?值 得注意的是,上市前后公司销售费用反差极大,人员变动不大情况下,人均薪酬异常飙升,在倍轻松选 择盈利核心指标上市标准下,其有无相关调节之嫌?公司巨额推广带动的线上收入陷入规模不经济陷 阱,这种商业是否合理,公司有无刷单冲量之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疑似出现突击客户现象,此外, 实控人透过供应商实现资金流转,这是否进一步考验公司报表真实性? 倍轻松近日再次收监管函引市场关注,即上交所下发监管函,涉及对象包括高管、实控人等。 2021年7月,倍轻松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然而,自上市后,倍轻松却出现业绩大变脸、实控人资金占 用、财务总监频繁换人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我们进一步深入复盘后发现,公司销售费用疑现异常,这种异常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上市前后,销售人员薪酬为何差异大,这种差异是否进一步拷问公司财报真实性? 第二,线上推广带动的业务,只见规模不见利润,这种规模不经济的赔本赚吆喝的生意是否合理?是否 需要警惕可能出现刷单冲量风险? ...
影石创新: 募集资金管理办法
Zheng Quan Zhi Xing· 2025-07-11 11:19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募集资金 的管理和使用,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以下简称"《公 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上海证 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募集资 金监管规则》(以下简称"《监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以及《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结合公 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募集资金,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 的证券,向投资者募集并用于特定用途的资金,不包括公司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募 集的资金。 第三条 公司应当建立并完善募集资金存放、管理、使用、改变用途、监督和 责任追究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募集资金使用的分级审批权限、决策程序、风险控 制措施及信息披露要求,规范使用募集资金。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通过公司子公司或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实施的,公司应当采 取适当措施保证该子公司或被控制的其他企业遵守本办法的各项 ...
影石创新: 关于新增设立募集资金专户及授权签订募集资金专户监管协议的公告
Zheng Quan Zhi Xing· 2025-07-11 11:08
户监管协议的公告 证券代码:688775 证券简称:影石创新 公告编号:2025-006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新增设立募集资金专户及授权签订募集资金专 三、专项意见说明 监事会认为:公司开立募集资金专用账户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 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募集资金管理,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 计划,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情形,同意开立募集资金专用账户 并签署相应的监管协议。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特此公告。 一、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公司于 2025 年 7 月 10 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二届监事会第 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增设立募集资金专户及授权签订募集资金专户监 管协议的议案》,具体情况如下: 为规范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的存放、管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提高募集 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1 号—— 规范运作》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 定,公司拟在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 ...
“硅谷精神之父”的2049预言
Hu Xiu· 2025-07-11 09:19
25年、10000天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在6月中旬,我们有幸在硅谷专访了凯文·凯利(Kevin Kelly),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K.K.,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也因为他对科技与商业的独到见 解和准确预言,被称之为"硅谷精神之父"。 多年来,他的著作包括《失控》《必然》等书籍,成为众多科技从业者、投资人、媒体人和创业者们的必读清单,启发了非常多的思考。 这次的对话,我们的话题集中在K.K.发布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我们特别好奇一万天之后,生活、社会、世界都是什么样的?我们下一 代的孩子们成长的轨迹是如何的?以及他们到时候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和K.K.聊天过程中,我们能感受他的智慧,以及对未来的畅想和思考,也希望对屏幕前的观众思考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逆向思考与有效未来:技术发展双刃剑的积极面 陈茜: 请你介绍一下你的新书,书名是《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你为什么写这本书?你希望给读者传达什么信息? 凯文·凯利: 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初版。我试图在这本书中描绘一个25年后的世界——一个我们真正想要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一个一切都能顺利运 转的世界。书 ...
成都温江文商旅体养融合发展投资推介会在宁波举行
Sou Hu Cai Jing· 2025-07-11 08:02
在推介会展区,30余款"温江造"特色产品集中亮相。圣恩食品、中钞长城等10余家温江企业通过实物展示、现场品鉴等方式,呈现食品加工、智能硬件、文 创艺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补小鲜等银发特色产品吸引众多宁波企业关注。这些产品聚焦老年健康食品、智能康养设备等领域,展现了温江在银发经济赛道 上的创新实力。 "温江产品创新性强,与宁波产业互补空间大,非常期待深化供应链合作。我相信通过这次推介会,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合作契机。"宁波全贸信息技术有限 公司负责人表示。 推介会前,温江还举办了主题为"银发经济赢在温江"的恳谈会,向与会企业全面展示区域医疗资源、康养配套及发展银发经济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与会宁波 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温江区依托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优势,聚焦老年健康食品、智能康养设备等领域,展现了在银发经济赛道上的 创新实力和发展前景。 7月10日,由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开放成都链接全球"成都市"蓉品出海"(宁波)专场暨成都市温江区文商旅体养融合发展长三角(宁波)投资推 介会在宁波市举行。 投资推介会现场 会上,温江区就温江产业生态和投资环境进行了介绍,甬温双方现场举行了项目签约,并达成合作协 ...
雷军、马云投的商米科技IPO了:低毛利、依赖代工,客户数减少10%
凤凰网财经· 2025-07-11 04:29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核心提示: 1. 商米科技营收模式较为单一,高度依赖硬件销售,2024年收入占比99.5%,力推的PaaS平台"商米大程序"商业化缓慢,2024年仅贡献0.5%收 入,未能形成可持续的软件订阅模式。 2.其公司客户总数三年减少近10%,同时为维系客户被迫延长信用期,导致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36天激增至2024年的89天,2024年 应收款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30.3%,冲击现金流,加大坏账风险。 3.商米科技超90%的产品依赖代工,自有产能仅占3.3%。这一模式削弱成本控制力,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28.9%,但仍低于同行水平。 热闹的港股IPO里,商米科技很难不引人注目。能同时吸引小米、美团、蚂蚁集团三大巨头押注,商米科技曾承载的期待不言而喻。 这是一家商业物联网(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做智能商用设备。简单来说,就是帮小店、餐厅升级收银系统,用一台智能机器搞定所有收钱记 账的工作。 但这家被巨头看好的公司,IPO之路却一波三折。 2021年冲刺科创板,在被上交所发函问询两次后,上市无疾而终。这次赴港IPO的招股书中,特地提到这次经历是,"自愿撤回申请"," ...
第二季度全球PC市场数据:联想出货量涨超15% 戴尔下滑3%
智通财经网· 2025-07-11 02:28
Core Insights - The global PC shipment volume in Q2 2025 reached 67.6 million units, marking a year-on-year growth of 7.4% [1][2] - Notebooks, including mobile workstations, accounted for 53.9 million units shipped, with a growth of 7% year-on-year, while desktop shipments grew by 9% to 13.7 million units [1][2] Market Share and Performance - Lenovo maintained the top position in the global PC market with a market share of 25.1%, up from 23.4% in Q2 2024, representing an increase of 1.7 percentage points [3] - HP ranked second with a market share of 20.9%, down from 21.7% year-on-year, while Dell's market share fell to 14.5% from 16.0% [3] - Lenovo's shipment volume reached 16.974 million unit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15.2% compared to 14.732 million units in Q2 2024 [3] Strategic Insights - Lenovo's success is attributed to its comprehensive product range and precise iter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ThinkPad series for business and Yoga series for consumers [4] - The company has enhanced its global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establishing localized production and channels in emerging markets like South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4] - The competition in the PC market is expected to intensify around hardware performance, AI applications, and ecosystem development, with Lenovo and Apple showing stronger competitiveness among leading manufacturers [4]
港股融资持续火热 “科技+消费”成为主力|港美股看台
证券时报· 2025-07-10 23:54
今 年 , 港 股 融 资 市 场 极 为 火 热 。 Wind 数 据 显 示 , 今 年 以 来 , 港 股 市 场 股 权 融 资 规 模 已 逼 近 3000 亿 港 元 , 达 到 2879.82 亿 港 元 , 同 比 大 增 350.56%。 总体来看,今年港股市场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规模都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是IPO表现更为抢眼。港股上半年共完成42宗IPO,合计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较去年 全年多约22%,暂列全球第一。 融资规模持续创新高 在2023年和2024年,港股市场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较为疲软,IPO方面这两年分别融资463.34亿港元和881.47亿港元,均不超过千亿港元;再融资方面,主要 以配售为主,这两年分别融资661.61亿港元和545.99亿港元,同样不超过千亿港元。 但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市场在多项重磅政策带动下再次活跃,而在2025年上半年,整个市场更是不断复苏。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达到2879.82亿港元,远高于2023年和2024年全年的1424.39亿港元和1756.60亿港元,甚至也已经高于 2022年全年 ...
港股融资持续火热 “科技+消费”成为主力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7-10 22:04
Core Insights -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has seen a significant surge in equity financing this year, with total financing reaching 2879.82 billion HKD, a year-on-year increase of 350.56% [1][2] - The IPO market has been particularly strong, with 42 IPOs comple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raising over 1070 billion HKD, which is approximately 22% more than the total for the previous year, making it the largest globally [1][2] Financing Scale - In 2023 and 2024, the Hong Kong market experienced relatively weak financing, with IPOs raising 463.34 billion HKD and 881.47 billion HKD respectively, both under 1 billion HKD [2] -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24, the market has become active again due to several key policies, with 2025 seeing a total equity financing of 2879.82 billion HKD, surpassing the total for 2023 and 2024 combined [2] - The rapid growth in financing is attribut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lacement issuance, which has reached 1569.85 billion HKD in 2025, exceeding the combined total of 1206 billion HKD from 2023 and 2024 [2] Leading Companies Driving Growth - Major compani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boosting the equity financing scale, with three companies in the top 10 IPO projects raising over 100 billion HKD each, including Ningde Times at 410 billion HKD [3] - The top 10 fundraising projects include seven A-share companies, indicating strong participation from A+H companies in the IPO market [3] - In the top 10 refinancing projects, BYD and Xiaomi have raised over 400 billion HKD each,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refinancing amount in 2025 [3][4] Industry Trends - A notable trend in the Hong Kong financing landscape is the urgent need for capital in thriving industries, particularly in technology hardware, capital goods, and automotive sectors [5] - The financing activities are heavily driven by emerging sectors such as new ener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omedicine, reflecting a dual focus on technology and consumer markets [5][6] - These industries are facing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pressures to expand internationally, prompting a strategic move to accumulate more capital through the market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