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投资评论

Search documents
富国基金宁君:用好奇心去穿透港股投资的迷雾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7-08 02:13
很少有人会意料到,今年的港股会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投资圣地。 望着重整旗鼓的港股市场,基金经理们难免会感到些许恍惚。 2021 年到 2023 年,外资的流出叠加经济 增速的放缓导致港股成长股迎来了戴维斯双杀,也让专注于港股的基金经理经历了惨淡的三年。 但不论是当时的低谷,还是当下的盛况,富国基金的宁君始终专注于港股市场,保持着观察和思考,捕 捉每一个细微的边际变化。今年以来,她管理的多只基金均表现亮眼,以富国蓝筹精选为例,截至 2025 年 6 月 24 日,近一年收益率超 45% ,在同类基金中名列前茅 * 。 在她看来,想要在被机构充分定价的港股市场中获得超额,尚未被市场挖掘或是尚未达成一致预期的新 兴行业显得尤为关键。 " 任何一只股票在资本市场中都会存在分歧和共识,只有越早地发现公司的价 值,才有可能提前于市场进行布局。 " 宁君分享道, " 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兴行业来说,核心就是要永远 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和敏感度。 " 幸运的是,十多年港股投资经历中,宁君那份始终如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了她在港股市场持续挖 掘出优质企业的关键所在。 火热的赚钱效应成为了南向资金流入最好的催化剂。根据 Wind 数据显 ...
量化分红定律又要显灵了?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7-03 07:34
不管是买私募的,还是炒股票的,都研究起衍复分红的概率和宽德分红的力度,加上越来越多量化私募 分红变成一个行业现象,也不可避免地把量化分红与小微盘见顶联系到了一起。 依据排排网数据,有业绩展示的私募基金年内已有537只进行了分红,分红次数达584次,两者都已接 近去年全年的六成。 为什么私募扎堆分红?量化私募是否神奇到具备高位择时分红的能力?对于享受了今年小票牛市的持有 人而言,私募分红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6月,衍复和宽德两家头部量化私募的分红行为引人注目,紧接着宏观私募桥水中国罕见地进行分红。 鬼故事也就此传开,私募界的LABUBU们接连分红,是不是一个变盘信号? 当然,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衍复分红本就是一种玄学,好比此前人们相信"淡水泉时刻"会涨,现在流传"衍复分红定律"生效会跌。 因为衍复2023年12月底小市值产品分红,随即2024年春节微盘暴跌,2024年10月分红,11月市场开始 回调。 宽德的分红行为同样给人一种不祥之兆。他们采用了"净值归一"的方式,即把历史累计盈利全部分配给 投资者,让单位净值回到1.000。上一次引起全市场关注运用"归一分红"的私募,还是上一轮小微盘崩 塌前夕的稳博。 ...
全市场都在等待再通胀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25 07:01
股票市场对经济数据的变化一向敏感,但今年6月似乎是个例外。 从刚刚披露的5月经济数据来看,相比前四个月,大部分领域如社融增速、服务消费、就业数据等均呈 现出边际改善的趋势,结果却撞上了资本市场的冷眼旁观。 原因也许并不复杂:当经济发展要向消费转型已经形成一种宏观共识,持续疲软的CPI6月同比-0.1%, 仍然未见起色,按兵不动也就成为了当前这种混沌状态下,许多人的稳妥选项。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 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 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而过去这三年,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所有变化也的确验证了判断,的确看对了 病症。 问题只是,人们还要等待多久才能看到再通胀的拐点到来? 年初的分歧 去年9月份之后,政策明确转向。但影响通胀的因素实在太多,所以在岁末年初之际,市场对于2025年 的通胀预期仍然分歧很大。 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需,宏观分析师们都有不同意见 。 其中,最谨慎的可能要属李迅雷。 在去年末发布的《聚焦最终需求——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中,李迅雷预测,2025年物价低位运行趋势 将延续, 全年 CPI 同比甚至将从2024年的0.3%进一步下降到-0.1 ...
当南向资金开始掌握港股“定价权”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20 02:43
今年的港股市场,强势地令人感到陌生。 在4月7日单日大跌17.16%之后,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恒生科技指数就已经收复了失地。不仅如此,20%多的涨幅更是令其连同恒生国企指数一同进入了新 一轮的技术性牛市。 港股 表现亮眼的背后,南向资金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推手。 自2021年喊出"跨过香江,夺取定价权"以来,内资就从未停止过关于"定价权"的争夺。尤其是伴随着 美联储在2022开启新一轮的加息周期之后,外资开始逐 步撤离并转战美股让南向资金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买入港股稀缺资产。在市场大幅调整的三年中,南向资金成为了最坚定的买入者。 2025年5月19日,平安人寿发布举牌公告,称平安资管受托该公司资金投资农业银行H股股票,5月12日达到了农业银行H股股本的10%,在年内第二次举牌农 业银行H股。算上这次,平安人寿已经在年内第6次举牌了H股的银行股。 平安人寿的举牌并非个例,截至今年5月31日,险资在年内已经累计16次举牌上市公司,尤其是以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物流为代表的港股红利资产,在年 内被13次举牌,成为了险资举牌的主要阵地之一。 | | | 险资年内举牌情况 | | | --- | --- | --- | ...
创新药成为基金圈的共识之后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18 07:00
没过半年,"DeepSeek时刻"就从AI行业转移到了创新药。最近券商策略会上,AI会场门可罗雀,听会 者寥寥,创新药分会场人山人海,不少人被挤到门外。有细心的药企董秘观察到,会场出现了TMT基金 经理。 平安基金经理周思聪长期重仓创新药,她拉出自己净值发现, 从月度来看和AI是同向的。但从周度来看 和AI是反向的,他好我就一定不好。 早先没行情的日子,周思聪调研创新药企业,很难碰到医药基金经理,碰到的都是更懂风险资产的TMT 基金经理。在她看来, 很长一段时间创新药都是在和AI争夺边际资金[1]。 从最近资金偏好来看,AI有种被贬甘露寺的孤怜,倒是创新药赢得了宠爱。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加仓创新药551.4亿,比加仓新消费3倍还多。高盛报告里医药保健板块占港股成交 额,由一年前的5%不到提升至15%。ETF前十名,清一色港股通创新药ETF。记忆里,创新药好久没有 那么长脸的时候。 创新药的疯狂令老外都有些许危机感。2024年,全球大型药企专利采购中有31%的分子来自中国, ADC,GLP-1频现大额License out订单。哈佛的报告焦虑中国生物技术有望超越美国, 德国制药巨头 BioNTech创始人Ugu ...
总会有人抄底地产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12 06:49
2025年的市场,走得让人感觉陌生,同时又透露着一些熟悉感。 A股里银行成为了上证指数的压舱石,从2022年10月的低点算起,万亿市值的工商银行已经翻了倍。港 股上,曾经的热门赛道医疗和消费,经过几年沉寂之后,在香江卷土重来,一众创新药与新消费涨出了 A股的味道。 唯有地产依旧是那个"地惨",躺在谷底毫无波澜,鲜有人问津。直到最近,素有"良心基金经理"之称、 一向以左侧的耐心而闻名的杨东,出手抄底了地产股。 在2018年创办宁泉资产之后,他们的身影从未出现在任何过于热闹的地方。 但面对牵扯甚大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仍然有很多专业投资人孜孜不倦的在其中"翻石头",试图在这 条大鱼身上找到结构性的机会。 典型的还是以董承非为代表, 买入地产龙头,押注在行业贝塔边际减弱的过程中, 市场集中度 逐渐提 升,行业龙头依靠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将蚕食其他玩家的市场份额,最终剩者为王。 "新三样"颇受瞩目的2020年底,他们明确表示"已不是投资光伏、锂电、电动汽车的股票的好时机";而 当各路资金痴迷于国债交易的2024年底,他们又明确立场"展望今年(2025),权益类资产对于国内资 金来说是相当好的选择,当然只对一部分的权益资 ...
想赚1.5%管理费有多难?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06 07:03
去年9月之后,公募基金掀起 A500指数 、 科创综指 、 自由现金流指数 三轮营销战争,内卷烈度与汽 车行业不遑多让。随着新版本 浮动费率基金 推出,被冷落的主动权益基金成为基金公司下一轮火拼的 主战场。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上线很快,5月16日上报,5月23日获批。没过几天,周云就卖到了20亿募 集上限,要知道2021年他在东方红的声量,远不如发出百亿三年期爆款产品的张锋和李竞;同样被机构 爆买的易方达刘健维,过去一、二、三、五年都战胜了基准,但名气也远不如张坤、萧楠、陈皓三位刚 刚卸下副总的同门师兄。 其他各家也推出朱红裕、农冰立、王君正、孙彬等当红明星,来应对浮动费率的游戏规则: 持有满一年,收益为正且 年化收益率 跑赢业绩基准(扣除超额管理费后)6个点时,收1.5%管理费;年 化收益率跑输业绩基准3个点且更多时,收0.6%;其他情况收1.2%。 这批产品首次采用了非对称设计,业绩好的时候多收一点,业绩差的时候费率砍半。此后,大幅漂移的 赌徒做崩业绩需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即便是恪守本分的均衡派,要获取1.5%的管理费,也远非想象中容 易。 难赚的管理费 近一年,即便出现9.24行情,DeepSee ...
均衡基金经理正在陆续离开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04 06:57
周海栋、曹名长、鲍无可那些名声响亮的老将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公募基金,行业里均衡基金经理也变得 越来越稀缺。 走过27年历史的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这批Old School 式风格的均衡基金经理离开时,继任者们未必能够延续老将们的均衡风格,正如浙江仓促接班的厂二 代,未必能让人安稳托付。 | 接任鲍无可产品的基金经理 | | | | | --- | --- | --- | --- | | 基金代码 | 基金名称 | 基金经理 (现任) | 规模 (亿元) | | 008060 | 景顺长城价值边际 灵活配置混合 | | 51.73 | | 009098 | 景顺长城价值领航 两年持有混合 | 刘苏 | 9.10 | | 008850 | 景顺长城价值稳进 三年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 | | 8.19 | | 000979 | 景顺长城价值驱动 -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 | | 3.69 | | 260112 |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 | 邹立虎 | 35.27 | | 018294 | 景顺长城国企价值混合 | | 8.17 | 然而这并非个例,今年年初离任的另一位均衡老将周海 ...
风光的泡泡玛特,低配的贵州茅台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28 06:14
从内需消费成为人们关切的经济驱动因素,到中央正式出台《提振消费转向行动方案》,整个大消费仍 然处在冰火分化中。如果只从统计数据出发,似乎还未能看到显著的起色,但这并不妨碍港股的"新消 费三姐妹"成为资本市场里金光闪闪的名字。 老铺黄金上市不到一年,市值超越周大福;蜜雪冰城上市七天,股价上演翻倍;相比之下,泡泡玛特更 像是三姐妹里的大师姐,二级市场的风风雨雨已经看了四年多,自己也在一轮巨大的市值缩水后,迎来 峰回路转,问鼎新消费市值之王,不久前一度突破了3000亿港币的大关。 从商场B1的潮玩店蔓生出来的盲盒手办们,成为了各大城市顶流商圈的地标门店,Labubu的消费者也从 年轻女孩Lisa火到了中年男人贝克汉姆。 新老消费之间,几乎称不上是什么冰与火战事,而是一边倒的态势:2024年9月,贵州茅台宣布上市23 年来首次回购,至今没换来更多的信仰;但创始人、高管、早期投资人陆续大比例减持,却不妨碍泡泡 玛特在持续超预期的财报面前屡创市值新高。 一个消费主题基金最近表现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被自己的港股仓位所决定的。 可见,回购还是减持从来不是什么绝对的利好或是利空。在二级市场,只有下跌是原罪,只要你涨,你 做什 ...
港股怎么又热闹起来了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22 07:01
在4月1日安徽铜陵"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被官媒披露的前一天,小米宣布完成 425亿 港元的配 售,这是港股历史上第三大的闪电配售项目。 前两位是,2021年4月的美团( 542亿 )和2025年3月的比亚迪( 435亿 )。颇为共性的是,三者发生 在各自市值快速突破万亿后的高光时刻。而2021年1季度与2025年1季度,也是基金经理南下香江的两 个鼎沸时点。 去年9月之前,港股连续4年下跌,跌得连私募大佬葛卫东也受不了," 太他妈的难了!就算巴菲特,索 罗斯来了一样被埋! "同期港股融资腰斩,2023年港股IPO募资仅463亿,较2021年缩水86%,创下20 年来最低,港股沦为全球第六大IPO市场。 反观今年,港股重见凌厉升势。 港交所 IPO 融资额 653.25亿 ,同比增长 691.33% , 配售 总 额 1242.68亿 ,同比增长 853.47% 。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组成"港股三姐妹",刮起新消费风 暴;小米、比亚迪、蔚来组成"港股三兄弟",掀起再融资狂潮。 520当天,曾毓群在港交所敲响二次上市的铜锣,宁德时代赴港募资总额46亿美元,成为2025年至今全 球最大规模IPO。 ...